

叙述学视角下《孔乙己》教学探析
作者: 廖茹玲鲁迅的小说不容易读懂。教师在教学这类小说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聚疑、释疑、破疑的过程,探究作品叙述内容、叙述人物、叙述视角的特点,在语言与思维的训练中获得对小说的深刻认识。笔者以《孔乙己》的教学为例阐释。
一、素读聚疑,梳理叙述内容
所谓素读,就是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只是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文本叙述的内容。学生一般不太熟悉鲁迅小说的叙述方式,素读其作品时往往产生如孔乙己所说的“教人半懂不懂的”感受。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这种阅读体验,让学生初读时就失去兴趣,而要引导他们找到这些半懂不懂的地方,试着提出疑问,梳理文本内容。
教学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素读课文,进入文本情境。素读之后,学生将孔乙己的故事梳理为以下几点:①交代酒店的环境;②介绍小伙计;③多处描写孔乙己的外貌和性格;④孔乙己偷书后被打;⑤众人对孔乙己评头论足;⑥孔乙己教“我”茴字的几种写法;⑦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了腿;⑧孔乙己最后一次去酒店的情形。在学生基本把握文本内容后,笔者引导学生聚疑,将读起来不顺口的、理解上有困难的地方找出来并汇总。然后,学生归纳疑问的类别。比如,关于人物理解方面的,学生找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品行却比别人都好”等似乎有矛盾的句子,提出“孔乙己究竟是什么身份,品行到底如何?酒店里的人为什么总是笑他?孔乙己的结局究竟如何”等问题;关于文本叙述视角方面的,学生提出“主角孔乙己出场为什么那么迟?文本为什么不以孔乙己为叙述视角,而以酒店小伙计‘我’的视角叙述”等问题。了解了学生的阅读情况与疑问所在,笔者就明确了教学起点。
二、圈读释疑,理解叙述人物
从聚疑到释疑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选择一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更好地理解文本叙述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初读感受和疑问所在,笔者决定从孔乙己入手引导学生重点圈读与之相关的内容,并做笔记分析其形象特点。学生在圈读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姓名、职业、人生经历还是语言特点,孔乙己似乎都与“半”字相关联:名字一半是自己的,一半是别人取的;语言是让人半懂不懂的;经历是半途而废的;职业是模糊不清的。这样的发现让师生共同决定从“半”字出发,整理文中所有与“半”字相关的内容,并填写人物特点表(包括语言特点、出场形象、身份归属、人生经历等)。
笔者先引导学生汇总人物语言,感受孔乙己那让人半懂不懂的说话风格,诸如“凭空污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君子固穷”“多乎哉?不多也”等;再引导学生概括其语言特点,思考为什么孔乙己的语言是书面化的、文言味的,这个在生活条件上甚至不如短衣帮的人,为什么不能像普通人那样正常说话?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是他彰显读书人身份的重要依据,是他与“长衫”并存的身份标志,也是他穷酸迂腐的具体表现。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示范,分小组探究人物的出场形象、身份归属、人生经历等。第一小组借助对比分析孔乙己“不断减半”的出场形象,圈画出孔乙己从第一次亮相到最后一次出场的形象变化。学生首先找到两次出场的描写,在对比中感受孔乙己形象的变化,如身形由“身材很高大”到“用手走来的”“仰面答”,身高只有一半了;说话的声音由“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的大声“争辩”到“低声”“恳求”,音量似乎只有一半了;所要的酒由“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到“温一碗酒”,喝酒的数量减半了。通过对比,学生感受到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哪怕他被打断腿,取笑与冷漠却从来没有减半。第二组学生用辩论的方式探究孔乙己究竟属于长衫主顾还是短衣帮的问题,思考人物的身份归属:这个在穿着上像是长衫主顾、在经济上更像短衣帮的“半长半短”的人物,好像是在两个阵营中各踏一只脚却又不被任何一个阵营认可的人。笔者还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写孔乙己的用意——从他身上看到那个时代底层知识分子两难的悲剧人生。第三组学生以画坐标图的方式直观表现孔乙己半途而废的人生经历,横坐标是时间轴,纵坐标是受人尊敬的程度,坐标图形象地表现出孔乙己从读书人到“钞书”者再到偷窃者,一路下跌直到落入尘埃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围绕孔乙己思考和整理,而忽略了文本叙述的其他内容。笔者提醒学生回顾前面的疑问,圈读并分析文本中其他人物的特点。学生圈读文本开头对酒店的介绍,发现酒店的大柜台将酒客分为“两半”的特点;圈读对小伙计的介绍,发现他的年龄也是“半大不小”的。笔者顺势引出作者对人物的情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也是“半怜半恨”的。
三、细读破疑,探究叙述视角
根据学生初读时的疑惑,笔者引导学生回顾小说叙述视角的知识,并组织他们通过细读文本探究三个问题:这篇小说用谁的视角叙述故事,为什么选择这个视角?为什么不用孔乙己的视角叙述故事?为什么没有用店铺里其他人的视角叙述故事?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在细读文本过程中发现,第一段中的“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说明故事的叙述者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我”,但应该是成年的“我”,是“我”用回忆的视角讲述孔乙己的故事,同时小伙计是个观察者,处于故事之内,属于第一人称的内视角。学生认为,通过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可以更好地展现故事的全貌。对于第二个问题,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小说采用孔乙己的视角叙述,文本内容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发现,在孔乙己的视角中,酒店环境和人物都可以保留,但在情节的铺设和详略的安排上会有不同,像孔乙己这样自视甚高的“读书人”肯定不会自揭其短,所以若以孔乙己的视角来写,偷书被打、被丁举人打断腿的事以及最后一次喝酒的情形就会被改写。这样,小说就难以客观再现孔乙己命运的悲剧性,也难以将孔乙己置于众目睽睽之下,通过表现他与社会的关系展现他的悲剧命运,小说主题就无法被深刻凸显。对于第三个问题,学生讨论后认为,如果用短衣帮或者掌柜的视角叙述,故事呈现的重点可能是孔乙己被吊打、被打断了腿的经历。
最后,师生一起归纳:鲁迅从来不孤立地观察、描写“人”,而是把“人”置于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中观察与表现,虽然小伙计是这篇小说的次要人物,但作为一个观察者,他所在的场合有利于观察孔乙己的所有言行,包括周围人的反映,同时“我”作为一个十二三岁的小伙计,用一个孩子的眼光审视这个社会,要比其他人的观察更加客观和真实。
可见,小说的叙述视角往往能体现作者特定的情感、立场和作者的认知深度,教师可以通过变换小说叙述视角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人物,比较不同叙述视角可能带来的内容差异,更好地理解小说主旨。
(作者单位:宜昌市伍家岗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小说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叙述涉及讲述角度和讲述语言的问题。比如,谁来讲,事情通过谁的眼睛看到或通过谁的观点判断,事情通过什么样的语言来讲述。这些问题决定了小说教学首先需要面对叙述特点的问题。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叙述特点,理解小说“三要素”呢?我们可以从本期小说教学文章中一窥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