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叙述视角 整合学习内容

作者: 王冉

聚焦叙述视角 整合学习内容0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有《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小说。单元人文主题是“少年成长”,人文素养目标是引导学生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树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叙事视角为抓手,整合《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两篇小说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品鉴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

一、聚焦“我”眼中的人物变化

两篇小说都以“我”的视角叙述所见所闻,教师据此整合两篇小说关于人物的学习内容,设置三个学习任务:任务①,分别在文中找出“我”记忆中的闰土、杨二嫂和眼前所见到的闰土、杨二嫂的样子;任务②,分别在文中找出“我”听到的父亲口中于勒的形象以及在船上见到的于勒的形象;任务③,探究“我”的作用。三个任务都指向两篇小说的核心人物与情节。

关于任务①,学生发现《故乡》里记忆中的闰土是一个活泼、机智、勇敢的刺猹少年,他知道很多“我”未知的新鲜事,而现实中的闰土变成戴着破毡帽,穿着薄棉衣,浑身瑟缩着,提着一支长烟管的中年农民;记忆中的杨二嫂终日坐在豆腐店里,擦着白粉,人称“豆腐西施”,而现实中的杨二嫂变成“细脚伶仃”、贪图小利的老女人。教师追问,为什么人物变化如此大?学生细读文本,寻找相关情节,初步找出闰土变化的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小说用人物前后变化点明当时农民受到的多重压迫,反映社会的黑暗。由此,学生也理解了杨二嫂发生变化的原因。通过分析“我”记忆中和眼前见到的人和事,学生概括人物特点:以前的闰土是天真活泼的,现在的闰土是麻木不仁的;以前的杨二嫂是勤劳美丽的,现在的杨二嫂是尖酸刻薄的。

关于任务②,学生抓住关键句(“我”听到父亲口里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思考,发现这个句子在小说中多处出现,是作者极力渲染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一个细节,点出了于勒在全家人心里的重要地位。结果,当于勒在船上出现时,父亲看到于勒是一位衣衫褴褛、靠卖牡蛎为生的老水手,他马上变了脸色,从渴望于勒回归变为躲避于勒。

关于任务③,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两篇小说中的“我”都是线索性人物,有串联全文内容的作用;用第一人称写小说能增强作品的真实性。经过教师点拨,学生还发现两篇小说都采用儿童视角叙述故事,这种方式有助于读者代入角色,产生共鸣。

由此,学生认识到抓住“我”的所见所闻这条线索阅读小说,能够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人物。

二、聚焦“我”眼中的环境对比

人物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两篇小说都以“我”的视角观察人物生存的环境。教师据此整合两篇小说中环境描写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探究小说环境描写特点以及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首先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我”看到的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而“我”记忆中故乡是“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教师提问:“《故乡》环境描写的对比点在哪里?”部分学生敏锐地发现,眼前的故乡没有生机,而记忆中的故乡很美;眼前的闰土和杨二嫂也和故乡一样,没有记忆中那么美好了。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并点拨:“如果说记忆中的故乡有蓝、金黄、碧绿等色彩,那么眼前的故乡用什么色彩形容?”不少学生得出“黑色”或“灰色”的结论。为指导学生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师提示小说中“农村经济濒临破产”的社会背景和作者回故乡的原因,让学生发现:“黑色”不适合形容故乡,太黯淡了;这里用“灰色”更合适,它有利于表明“我”对故乡的复杂感情,体现眼前的故乡景象让“我”感到压抑。有学生发现,环境描写还有渲染气氛的作用,“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将小说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来。接下来,师生一起总结:这里环境描写的作用除了烘托气氛,还有暗示时代特征,表现辛亥革命十余年后中国广大农村依然如故的社会现实,揭示人物悲惨命运的必然性。

根据探究《故乡》环境描写的方法,学生分组探究《我的叔叔于勒》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他们发现,在这个文本中,环境描写能折射人物心情,渲染氛围。

三、聚焦“我”眼中的人性辨析

两篇小说都从少年成长的视角观察社会生活,虽然主题不尽相同,但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类似之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辨析人性深刻理解小说主题,读懂作品的思想内涵。教师设计人性辨析学习任务时提出三个问题:①菲利普夫妇和杨二嫂在人性上有哪些共同点?②于勒和闰土在人性上有哪些异同点?③宏儿、水生和若瑟夫有哪些类似点?

对问题①,很多学生看到了菲利普夫妇和杨二嫂唯利是图的共性,却忽略了其根源。教师借机引导学生从人物身份特点方面展开深层思考:菲利普夫妇是法国底层小市民,儿女多,经济拮据,他们渴望过上好日子没有错,错在把不切实际的希望寄托在于勒身上。当多年后面对贫穷的水手于勒时,他们为金钱而躲避于勒、割断亲情,表现出小市民懦弱、自私的一面。杨二嫂早年靠卖豆腐为生,这说明当时社会经济尚可,小市民有一席生存之地;后来她沦落为占小便宜的市侩,说明当时社会经济衰败,小买卖已维持不了普通人的生活。

对问题②,学生发现于勒和闰土是两个完全不同类型的人:市民出身的于勒有遗产时养成好吃懒做的性格;闰土是雇农的儿子,即使勤劳耕种也无法养活家人。教师提问:“于勒给‘我’的家中寄了两封信,一封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另一封说他发了财就会回勒阿弗尔,并希望为期不远就可以一起过快活的日子。大家从中能看出什么呢?”学生回答:“于勒内心有善良的一面。”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与他们共同归纳:青年于勒经历家人嫌弃、社会磨难后懂得了赚钱不易,他想用奋斗改善经济状况,可惜希望破灭,不能回来和一家人一起生活,但其内心是善良的,并非无恶不作;闰土始终是善良的,但被生活折磨成木偶人。在此基础上,学生归纳两人的共同点:在经济萧条的社会,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个人奋斗无出路。

对问题③,学生根据解决前面两个问题的方法自主探究,发现宏儿、水生和若瑟夫比社会上的成年人简单,他们纯真善良,没有被社会坏风气浸染。

通过比较分析人性,学生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认识到两篇小说的主题除讽刺、揭露、批判外,《故乡》还含有作者对新生活的渴望,《我的叔叔于勒》还含有作者对社会底层市民的同情。

(作者单位:黄冈市英山县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