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述特点入手设计小说学习活动

作者: 李丹

教师教学小说的常见思路是从小说“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概括情节、赏析描写人物和环境的语句。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抓住了小说文体的共性,但容易忽略小说的个性特点,难以充分体现不同小说的独特教学价值。本文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的《桥》为例,探讨如何从叙述特点入手设计小说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微型小说的特点。

一、组织朗读活动,感受小说叙述语言

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之前,可以先从小说本身的特点和承担的教学任务角度分析这一篇的教学价值。《桥》是作家谈歌写的一篇微型小说,全篇不到700字,叙述语言精炼生动,刻画了一名在洪水突发的危急情况下组织人群在一座窄木桥前有序疏散,最终不幸与儿子一同牺牲的老党员形象。《桥》所在单元的单元导语是“小说是虚构的故事,但往往又有真实生活的影子”,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桥》的课后习题一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根据这篇小说的特点和单元要素,笔者设置《桥》的第一个学习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小说叙述语言的特点,通过语言的外在形式感受其实质内容。

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按照不同要求多次朗读《桥》:读第一遍时,像播音员一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的过程中圈出好词好句,感受语言的特点并思考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读第二遍时,像故事讲述者一样读懂故事,弄清人物关系和故事的来龙去脉;读第三遍时,像配音演员一样全身心地投入课文,读出感情,想象“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并找出相应的句子反复读;读第四遍时,怀着敬意、一气呵成地读完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好这篇微型小说的。

学生读完一遍后与同桌交流心得。有的学生说,在读小说开头写雨的句子时发现小说多用短句表达,两个字就构成一句话,比如第一句“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作者仅用14个字就交代清楚了时间、雨的来势凶猛、雨势之大,营造出灾难即将来临的氛围。有的学生说,在读小说写山洪的句子时发现小说叙述语言形象生动,用比喻、拟人写出了山洪的肆虐和势不可当,比如“像一群受惊的野马”“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等句。还有的学生说,在读课文最后两句“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时,发现小说似乎每句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洗练,能凸显故事的悲壮色彩。笔者肯定了学生的发现,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根据语言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这篇小说。学生说,开头描写紧张气氛的短句(如“像泼。像倒”)要重读,要短促有力,以体现洪水到来时的紧张气氛,但后面的内容不知道怎么读出感情。经过笔者提示,学生认识到,首先要把握小说的主要感情基调,就是要在把握语言特点、理解故事内容、弄清人物关系的基础上明白小说歌颂什么、批判什么。如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老支书在洪水肆虐时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故事,朗读时要把握悲壮、凝重的感情基调,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这是第二次读要注意体现的情感;第三次读和第四次读时,要在?掌握文章叙事节奏的基础上注意停顿和连贯技巧,注意在读情节高潮部分时读出紧张感;等等。最后,师生共同归纳:读出感情的前提是理解小说叙述情感的语言和语言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二、开展研读活动,分析小说叙述内容

结合《桥》的课后习题二“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和课后习题三“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读一读。再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笔者设计了三个研读活动,要求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合作探究。

研读活动一是“寻找矛盾冲突,体会人物形象”。笔者要求学生寻找小说中的矛盾冲突,感受跌宕起伏的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学生梳理出四次矛盾冲突:一是山洪暴发时,老支书用威信镇住慌乱的村民,为他们顺利逃生赢得了先机;二是有人喊话“党员也是人”时,老支书只是冷冷地说一句“可以退党”并稳住了局面;三是村民排队过桥时,老支书毫不留情地“揪”出排在队伍中的一个小伙子;四是木桥摇摇欲毁时,老支书与小伙子为推让对方过桥再起冲突。在分享感悟后,学生分角色朗读发生冲突时双方的对话,感受冲突的激烈,真切地体会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品质。

研读活动二是“批注对比阅读,感悟人物形象”。笔者先要求学生“找言行,析品质”,在几次矛盾冲突中找出老支书的言行描写,并批注从中读出的人物的特点。学生自主阅读、分析后写下独特的体验。有的学生圈出老支书的神态描写“不说话”“盯着”“像一座山”,批注“镇定如山”;有的学生圈出老支书的语言“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批注“三个感叹号连用、话语的短促凸显了老汉的笃定如山”;有的学生聚焦老支书的动作“冲”“揪”“吼”“推”,批注“老支书坚持原则、铁面无私。这里也体现了父爱如山”。学生捕捉细节,通过对语言的深入品读,触摸到人物高贵的品质,捕捉到鲜活的人物形象,从而掌握了阅读小说和刻画人物的基本方法。接着,笔者要求学生“寻对比,品人物”,小组合作找出文中几处对比描写并谈体会。大部分学生能发现,突遇山洪时,人们惊慌失措与老支书临危不乱、沉着疏导的对比,以及老支书与个别党员的对比等。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发现“对比”不仅将故事情节推向纵深处,还使老支书的形象变得立体而丰满,成功塑造了一个讲党性又爱孩子的普通而伟大的党员形象。

研读活动三是“品读环境描写,思考特点作用”。基于前面的朗读收获,学生归纳出开头用五个自然段描写故事发生的环境,营造出死亡步步逼近的危机感,为下文人物的牺牲埋下了伏笔;中间部分“水渐渐蹿上来”“木桥开始发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等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暗示着人物的命运,也为人物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做了铺垫。师生共同归纳: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或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或为表现主题和情感服务,或起着烘托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三、设计品析活动,鉴赏小说叙述结构

根据《桥》的课后习题四“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和微型小说的叙述结构知识,笔者设计了两个品析活动。

一是品读小说标题,思考为什么以“桥”作标题,而不以主人公“老汉”作标题。学生在讨论中发现,“桥”更具有象征意味,不仅赞颂了“老汉”这一位共产党员,还赞颂了像他一样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血肉之躯筑起不朽桥梁的优秀共产党员群体。这正是课文以“桥”作标题的深刻内涵。

二是品读小说结尾,思考小说在文末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关系的妙处。笔者先让学生改写小说开头,一开篇就点明他们“父子”的关系,如“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有一个孩子也是党员,他们一起在这里安稳地生活了半辈子”。学生在对比阅读中认识到,虽然读改编版也能感受到温情和悲壮,但小说没有悬念,没有品咂的余味。最后,师生共同归纳:作者将两者之间的关系放在最后,突然揭示“真相”的叙述结构是本文情节安排上的亮点,能让读者回味无穷。

(作者单位:应城市开发区学校)

文字编辑  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