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意境 悟诗情
作者: 肖琴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词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为主。这些诗词意境优美,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首歌。品味古诗词的意境是古诗词教学的难点,而“读”“画”“演”等学习形式能帮助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进而领悟诗词的情感。笔者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为例,阐述如何利用上述学习形式帮助学生品意境、悟诗情。
读中品意境、悟诗情。小学生学习古诗词,“读”是品意境、悟诗情的主要方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要以读为主,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读,读出诗词的节奏、意境、情感。《十五夜望月》的意境优美,笔者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品读。一是抓住重点词反复读,如“冷”字写出了秋夜的清冷,更写出了诗人孤寂、无眠、怅然的心境。学生只有读懂了“冷”字,才能理解“冷露”的内涵。二是边读边想,把诗句想象成画面。学生只有把“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想象成一幅画——“洒满庭院的月光、寂寞的乌鸦、被露水打湿的桂树”,才能初步感悟该诗的意境。在学生反复读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悟诗情:你读到“树栖鸦”时有什么感受?学生借助想象感受到清冷、寂静的氛围,体会到诗人明月之夜不能与家人团聚的孤单。学习这首诗的后两句时,笔者启发学生联想“人尽望”指哪些人在望。学生在读中想,在想中读,读出“人尽望”的言外之意——除了诗人在望,天下人都在望。
画中品意境、悟诗情。诗画同源,学生学习古诗词时把诗中的“画”画出来,画的是景物,品的是意境,悟的是情感。《十五夜望月》的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描绘的是中秋赏月情景,其中“月光、栖鸦、冷露、桂花”等景物对思念之情具有衬托作用,反复揣摩这些景物,了解每种景物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念之情。教学《十五夜望月》这首诗,在学生通过读初步领会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情感后,笔者让学生画一画“月光、栖鸦、冷露、桂花”等景物,画出赏月的情景,重构诗的意境,使意境由虚到实、由无形到有形、由抽象到具体,进而深刻领会诗的意境,深入领悟诗的情感。学生画诗就是与诗人对话和共鸣,有助于他们准确把握诗人的创作意图。从学生画的赏月图看,这些作品的构思、画技各有千秋,但一个共同点是作品中的人物除了诗人还有其他人,这说明学生深刻理解了“人尽望”的言外之意,准确把握了诗人的创作意图。
演中品意境、悟诗情。表演是品意境、悟诗情的一个重要方法。表演可以采用演唱和舞蹈等形式进行。笔者教学《十五夜望月》时设计了学生表演环节:笔者先播放曹磊吟唱的《十五夜望月》,低沉幽怨的曲调把学生带入无限的惆怅、思念之情中,学生或聆听,或跟唱,或用拍手、踏步的方式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领悟诗人孤寂、惆怅、思念的情感。最后,学生分小组创编舞蹈,并一一展示舞蹈作品,他们用肢体语言展示“树栖鸦”等意象,诠释“不知秋思落谁家”的内涵。比如学生创编的舞蹈动作“惦起脚尖,翘首相望”把诗人望家人、望“秋思落谁家”的心理活动演绎得淋漓尽致。
(作者单位:襄阳市保康县实验小学)
文字编辑 罗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