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校本劳动课程设计思路

作者: 陈利平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但具有深厚的科学价值和文化意蕴,而且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指导农业生产、安排生活作息、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对于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为此,我们开发了包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4个主题子课程的“二十四节气”校本劳动课程,既让学生跟着“节气”去劳动,知节气以晓农时,务农事以学劳动,又让学生动手劳动,亲近大自然,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四季的更替,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坚持问题导向,将生活现象问题化

教育即生活,问题即课题。我们开发与设计“二十四节气”校本劳动课程时坚持问题导向,以“研究话题和内容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为设计原则,将学生的问题设计为课程的话题,将与话题相关的材料设置为课程内容,并根据学生的问题和劳动教育的要求确定课程目标,实现课程内容与目标的匹配。

在“二十四节气”校本劳动课程开发实践中,我们鼓励学生广泛搜集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习俗,仔细观察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农事活动,从中提炼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为什么立春时节万物开始复苏?元宵节为什么猜灯谜?春分这一天为什么能够把鸡蛋立起来?清明节有哪些习俗和文化活动?夏至这一天一定是白天最长、晚上最短吗?为什么农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立冬时为什么要吃饺子?“二十四节气”为什么能够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包罗万象,都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和教育意义,为“二十四节气”校本劳动课程研究话题与内容的确立提供了更多选择。

将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生活现象问题化,是开发与设计“二十四节气”校本劳动课程的前提,有助于增强课程的针对性、丰富性、探究性、实践性,但学生的问题多且杂,不是所有问题都能成为“二十四节气”校本劳动课程的话题。基于此,我们对学生提炼的问题进行了两轮筛选:第一轮筛选紧扣“二十四节气”这个关键词,保留与“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的问题。比如“元宵节为什么猜灯谜”这个问题虽然有一定的探究价值,但元宵节只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没有联系,故将这个问题删除。第二轮筛选紧扣“劳动”这个关键词,保留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的问题。比如“春分这一天为什么能够把鸡蛋立起来”在这轮筛选时被过滤,因为“春分立蛋”只是一个简单的游戏,与劳动教育的关联度不高。

需要说明的是,课程的话题与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如果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并且该问题具有探究和教育意义,我们就及时增设课程话题、增加课程内容,或将其作为拓展内容,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探究。

二、坚持系统思维,将具体问题专题化

将具体问题专题化是“二十四节气”校本劳动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关键,有助于劳动教育系列化、持续化的实施。我们在开发与设计该课程时坚持系统思维,对保留的问题整理分类,形成指向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种类型的专题。

日常生活劳动专题主要包括与饮食起居相关的内容。比如以“立冬时为什么要吃饺子”为话题,设置包饺子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分工合作,或揉面,或调馅,或擀皮,或包饺子,最后煮饺子、吃饺子,共享劳动成果,实现“掌握包饺子的方法,学会分工合作,初步认识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养成做家务的习惯”等课程目标。

生产劳动专题主要包括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内容。比如以“为什么农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为话题,设置系列化种植活动课程,组织学生到各班的“小菜园”里挖地、栽苗、浇水、除草,实现“掌握简单的种植技能,体验劳动的苦与乐,懂得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初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等课程目标。

服务性劳动专题主要包括与生活服务、生产服务、其他服务相关的内容。比如以“‘二十四节气’为什么能够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话题,设置二十四节气知识知多少宣讲与咨询服务活动课程,引导学生为二十四节气代言,向市民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来源及与之相关的农事、习俗等,实现“认识服务性劳动的价值,知晓劳动除了体力劳动还有脑力劳动;学习与他人交流的方式,发现古人的智慧,进一步认识二十四节气的应用价值,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等课程目标。

三、坚持育人旨归,将研究专题具体化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基于此,我们在开发与设计“二十四节气”校本劳动课程时围绕育人目标,将各个研究专题具体化,形成校本劳动教育的“规划图”与“说明书”,以保障课程的顺利落实,助力学生达成上述目标。

具体来说,我们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以劳动教育为支撑点,以育人为落脚点,将每个专题的实施安排为三步:第一步,探究背景知识,认识劳动;第二步,参加劳动实践,学会劳动;第三步,依托学科融合,形成热爱劳动的情感。

以服务性劳动专题具体化为例。在背景知识探究阶段,一至三年级学生以基础性探究为主,重点探究二十四节气的来源,了解每个节气的农事活动及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习俗等;四至六年级学生以深层次探究为主,重点探究二十四节气的科学价值和文化意蕴,分析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的关系等。比如,探究清明节的习俗与文化活动,学生既要探究郊外踏青、祭祖扫墓等全国各地的共同习俗,又要探究不同地方衍生出来的不同习俗——福建省有清明节出游、赛龙舟、拜年等习俗,山东省有吃冷食、荡秋千等习俗,四川省有戴“柳叶符”、挂青、祭火神等习俗。在参加劳动实践阶段,学生为二十四节气代言,扮演二十四节气知识传播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角色,或走上街头,或走进农家,为市民讲解二十四节气的来源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习俗等,帮助市民重新认识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同时为市民答疑解惑。在学科融合学习阶段,我们将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有机融合,引导学生讲二十四节气的故事,写推介二十四节气的作文;将劳动教育与科学学科的气候相关知识融合,让科学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天气变化,研究二十四节气与气候的关系等,探究二十四节气的科学价值;将劳动教育与美术学科的造型表现能力培养融合,让美术老师指导学生用刻刀、剪刀等工具制作二十四节气主题剪纸作品等;将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融合打造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谚语、习俗、美食及养生知识。

从实际效果看,“二十四节气”校本劳动教育“三步走”实现了“三个转向”:从劳动技能训练转向核心素养培育,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从个体育人转向全员育人。

(作者单位:咸宁市崇阳县第六小学)

文字编辑  罗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