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歌曲教学中的音乐想象力培养
作者: 李艳艳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执教人音版音乐五年级的《清晨》时,笔者借助积极聆听、依托歌词、倾情演唱等策略,有效激发、培育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引领他们进入音乐的美妙境界。
积极聆听,筑牢想象根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聆听是培育音乐想象力的重要步骤。教学伊始,笔者引导学生轻闭双眼,聆听钢琴曲《清晨》,感受歌曲传达的情绪变化。学生从歌曲中感受到了“宁静”“柔美”“清新”等。然后,笔者引导学生将音乐与色彩建立联系。学生基于聆听感受,联想到“淡蓝色”“粉红色”“浅绿色”“淡黄色”等色彩。
为使学生更加专注于音乐的细节,笔者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用简单的线条或图形记录对音乐旋律走向、节奏变化的直观感受,如在旋律上升的部分绘制向上的箭头,并用密集的小点表示节奏加快。这样,他们通过将抽象的音乐元素转化为可视化的符号,强化了音乐感知力和想象力。
依托歌词,拓宽想象天地。歌词是歌曲的核心内容,是音乐想象力拓展的基础。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体会每句歌词所表现的意境、所蕴含的情感,从而拓展他们的音乐想象力。
以“清晨听到公鸡叫(喔喔)”这句歌词为例。笔者通过巧妙设问,启发学生揣摩其演唱力度,通过力度把控更好地表达情感。学生结合生活经历一致认为应当采用轻柔的声音演唱,因为在他们的想象中,清晨宛如一位温柔的母亲轻声地向孩子诉说着温暖的话语。这种拟人化的理解方式不仅助力学生精准地把握了演唱力度,还让他们在脑海中构建起清晨温馨和睦的画面。有了这样的基础,学习“早起运动身体好(喔喔),身强体健智慧也增高”以及“今天又是一个艳阳照”等歌词时,学生敏锐地捕捉到其中蕴含的欣喜与希望,并依据情感的起伏灵活调整演唱力度。在此过程中,他们仿佛亲眼目睹了清晨中万物蓬勃生长、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壮丽景象,音乐想象力由此得到拓展。
倾情演唱,绘就听觉盛景。演唱是音乐表达的关键途径,也是将音乐想象力具象化的生动过程。在学习《清晨》的演唱进程中,笔者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美妙的歌声勾勒心中的音乐画卷。
课堂上,笔者先要求学生用“啦”逐句模唱旋律,着重强调声音要自然圆润、富有弹性,杜绝喊唱现象。紧接着,学生跟随钢琴用“噜”哼唱旋律,进一步熟悉歌曲的旋律线条。随后,学生逐句填词演唱歌曲,整体感知两个乐句的情绪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笔者对知更鸟迁徙缘由的介绍,学生深刻领悟到第一乐段轻快明朗、第二乐段节奏舒缓且略带伤感,进而做到了饱含深情地演唱歌曲。演唱中,笔者引导学生注意力度变化,从唱“清晨听到公鸡叫喔喔”时采用轻柔的弱力度(p)到唱“春天的草原对我笑”时渐强至中强力度(mf),他们仿佛亲眼看到了清晨的阳光轻柔地洒在广袤大地上、鸟儿在枝头欢快鸣唱、万物逐渐复苏的美丽景象,并用歌声将脑海中的音乐想象栩栩如生地传达出来,使音乐想象力在演唱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汤逊湖学校)
文字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