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专递课堂交互设计与实施
作者: 陈铭 杜桂峰
音乐专递课堂在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领域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打破城乡音乐教育资源不均衡壁垒的有力武器。其核心在于借助网络同步教学让优质音乐教学资源惠及更广泛的学生群体。在此过程中,科学合理且富有创意的课堂交互设计与实施能助力音乐专递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本文以人音版音乐三年级《哦,苏珊娜》教学为例,探讨音乐专递课堂交互设计与实施策略。
一、课前“师师交互”,筑牢教学根基
在教学《哦,苏珊娜》前,主讲教师与各分课堂助教紧密沟通交流,通过助教的反馈全面了解不同校区学生的音乐素养基础,包括识谱能力、节奏感培养状况以及对西方音乐文化,尤其是对美国乡村音乐的熟悉程度。交流中发现,部分农村校区学生接触西方音乐作品的机会较少,对于歌曲中“阿拉巴马”“路易斯安那州”等外国地名,无论是认读还是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都存在困难。基于实际学情,主讲教师与助教携手准备教学资源。主讲教师精心筛选并制作关于美国南部地理风貌、风土人情的图片集与短视频,同时整理歌曲灵感来源、表达情感、曲调构成等资料:“这首歌曲是美国作曲家福斯特作品中深受音乐爱好者喜爱、流传最广的一首,它易唱、易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不仅表现了对朋友真诚的情意,还表现了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全曲有六个乐句,其中三个乐句是完全相同的,另外两个乐句仅在句尾的落音上稍作变化。整个曲调的五个乐句都是重复第一乐句(4小节)轻快、流畅的音乐主题,只是在歌曲的中间部分有一个对比乐句,它是前半句节奏的扩展,切分节奏的运用在情绪和旋律的色彩上起到了变化,把歌曲推向高潮,点明了‘朋友’这一主题。其后半乐句又回到主题音调上,使单一的音乐主题在不断反复之中呈现出起伏,好像在倾诉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助教负责将这些资源提前分发给学生,引导学生预习,感知歌曲文化语境,为课堂学习搭建认知支架。
针对《哦,苏珊娜》教学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如课前律动,主讲教师采用拍手、跺脚等身体律动与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示范。在曲谱、节奏谱教学环节,主讲教师与助教教师展开详细规划与模拟配合。特别是本课重点节奏弱起小节的讲解,助教要提前组织学生熟悉主要节奏,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跟上主讲教师的节奏。同时,对于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教具,如铃鼓等,主讲教师与助教协商安排学生提前准备,并确定助教在分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引导职责,确保教学环节衔接顺畅。
二、课中“师生交互”,激发教学活力
在引导学生学唱《哦,苏珊娜》歌曲旋律时,为化解空间距离带来的教学阻碍,主讲教师创新采用视觉化教学手段,将歌曲旋律依据乐句结构划分,并用不同颜色的长条卡片予以标记,如用蓝色长条代表第一乐句,用红色长条代表第二乐句等。主讲教师在主课堂范唱时,同步展示彩色长条卡片,分课堂的学生通过聆听教师歌声,观察卡片颜色与乐句的对应关系,随后在助教引导下将代表各乐句的彩色长条按歌曲顺序张贴在黑板上。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听觉与视觉协同运作,使抽象的音乐旋律具象化。这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再现的二部曲式的感知与理解,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教学进程中,主讲教师巧妙设计系列问题,构建师生问答互动桥梁。在学唱歌词时,教师先通过边敲铃鼓边有节奏地朗读歌词的方式示范,让学生熟悉歌曲节奏和阿拉巴马、路易斯安那州等生涩的地名;然后采取师生接龙读突破难点;最后让学生有节奏地自主朗读歌词直至完全熟悉歌词。这个环节,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引导让不同校区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步提升,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助教在分课堂上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记录学生的困惑点与疑问,适时反馈给主讲教师。例如,当发现部分学生对歌曲中的弱起小节演唱存在困难、反复跳跃记号衔接不畅时,助教及时告知主讲教师,主讲教师随即调整教学进度,增加以上重难点地方的演唱示范与练习,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需求精准匹配。
音乐专递课堂对网络技术依赖度高,声像不同步、网络延迟等技术问题时有发生,为此主讲教师需熟练驾驭电脑操作平台,为教学互动保驾护航。如,当教学进入全体学生齐唱歌曲表演环节时,主讲教师迅速点击操作台上的“远程静音”按钮,有效规避各校区声音相互干扰的问题,确保各个课堂上学生演唱声音清晰。在需要学生聚焦于教师的讲解时,主讲教师一键按下“教师”按钮,主课堂的教师画面与声音即刻清晰地呈现于分课堂屏幕上。当展示PPT教学内容时,主讲教师点击“电脑”按钮,精美的课件画面无缝切换至各分课堂。主讲教师若想了解各校区学生的课堂表现,可通过对应校区的“远程”按钮切换屏幕画面,分课堂学生的学习状态便一目了然。借助这些技术手段的灵活切换与运用,不同校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更加便捷高效,教学趣味性与吸引力显著提升。
三、课后“生生交互”,巩固教学成效
在教学尾声,主讲教师设计了富有创意的集体创编活动,促进生生之间深度交互。在主讲教师布置“用一个独特的动作诠释歌曲中的快乐情感!”任务后,各校区学生积极响应,纷纷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有的学生设计出欢快摇摆的动作,有的学生构思出俏皮的跳跃动作,还有的学生编排了温馨的拥抱动作等。伴随音乐旋律,学生边唱边展示自己创编的动作,不同校区的学生通过屏幕相互观察、相互学习、相互模仿,瞬间打破了空间隔阂。最后,教师用铃鼓伴奏,四校区的学生分工合作,你唱我跳,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发展了创造力与表现力,还在与同伴的互动交流中拓宽了音乐审美视野,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与情感共鸣。
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平台搭建作品分享与互评平台。各校区学生将自己在课堂创编环节的精彩瞬间以视频或照片形式上传至共享平台。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互评活动,从动作与音乐节奏的契合度、情感表达的饱满度、创意新颖性等维度评价。一名学生这样评价另一名学生创编的作品:“你设计的旋转动作与歌曲中欢快的节奏配合得特别好,并且每次旋转时脸上的笑容都特别灿烂,让我也感受到了歌曲中的快乐情绪。如果能加上一些手部的动作变化,作品可能会更棒哦!”在互评过程中,学生相互借鉴优点,发现不足,深化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诠释能力,提升了音乐鉴赏素养。
(作者单位:陈铭,黄冈市红安县教育科学研究院;杜桂峰,黄冈市红安县实验小学)
文字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