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安全教育中生命安全意识的建构与提升
作者: 柯爱华为帮助学生了解交通事故的危害、常见类型以及应对方法,使学生在面对突发交通事故时能够采取正确的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笔者教学《发生交通事故怎么办》时做了如下尝试。
情境导入与知识讲解。教学伊始,笔者先播放一段交通事故的视频,并提问:“同学们,看到视频中交通事故造成的严重后果,你有什么想法?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呢?”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笔者顺势引出后续的教学内容。
知识讲解环节,笔者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课件,向学生讲解交通事故的定义、分类以及常见原因。定义方面,学生只需要知道“交通事故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即可。分类方面,学生应该知道交通事故按事故后果严重程度分为轻微事故、一般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四类,按事故主体责任分为机动车事故、非机动车事故、行人事故等。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通常包括驾驶员因素、行人因素、车辆因素、道路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其中驾驶员因素包括超速行驶、疲劳驾驶、酒后驾驶、违反交通规则等,是最常见的原因。然后,笔者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不同类型交通事故的特点和危害,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交通事故。比如,笔者展示一些因超速行驶导致车辆失控撞向路边护栏或其他车辆的图片,详细分析超速行驶如何使车辆制动距离变长、操控难度增大,从而引发事故,并指出该类事故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交通拥堵等危害。
案例分析与模拟演练。笔者展示了两个交通事故案例,每个案例分析涵盖事故发生经过、现场情况、当事人采取的措施等内容。接着,学生分组讨论案例中事故发生的原因、当事人处理方式的正误。然后,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最后,笔者总结点评,加深学生对交通事故应对知识的理解。以一辆汽车与自行车相撞的案例为例,笔者先引导学生分析汽车驾驶员和自行车骑行者各自的过错行为——汽车在转弯时没有减速慢行,自行车闯红灯,然后引导学生找出事故发生后双方的正确处理方式,包括保护现场、查看伤者情况、及时报警等。
模拟演练环节,笔者设置汽车与自行车相撞、行人过马路被汽车撞倒等交通事故模拟场景,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组学生分别扮演事故双方当事人、目击者、报警人、救援人员等角色,要求学生按照保护现场、查看伤者情况、拨打报警电话和急救电话、初步处理伤口等正确处理流程操作。笔者现场指导和观察,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确保演练顺利进行。在模拟汽车与自行车相撞的场景中,“汽车驾驶员”要立即停车,打开危险警示灯;“自行车骑行者”如果受伤,要尽量保持原地不动;“目击者”要迅速拨打122报警电话和120急救电话,清晰准确地告知事故发生地点、人员伤亡情况等信息。
讨论总结与反思提升。模拟演练结束后,笔者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反思小组成员在演练过程中的表现,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成果。一名学生针对本组成员在演练中遇到的如紧张导致忘记报警,提出增加模拟报警练习的次数、整理并打印简洁明了的报警话术模板等建议。笔者全面总结模拟演练活动,再次强调交通事故应对的重点环节和注意事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如要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确保现场人员安全,避免发生二次事故;报警时要清晰准确地传达事故信息;急救伤者时要遵循正确的急救原则和操作方法;等等。
(作者单位:十堰市竹溪县实验中学)
文字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