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视角下《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作者: 彭先慧

单元整体视角下《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0

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应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并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在此背景下,单元整体设计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设计模式,为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小数的意义》教学为例,探讨如何跨越学段、年级的界限,构建整合度高、结构性强的学习单元,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把握概念本质,确定教学主线

小数是学生认识整数、分数后,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拓展。从自然数到分数再到小数,数域的每次扩充都是数系不断完善的过程。自然数是以“1”为单位不断累加形成的。为了满足现实生活中精确表达的需要,单位还可以不断细分。分数是将“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把“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一份的特殊分数就用小数表示,相应地形成0.1,0.01,0.001……如果理解整数的核心是“满十进一”,理解小数的核心就是“一分为十”。

二、规划学习目标,深入认识小数

笔者通过对“数的认识”相关内容的分析以及对“小数的意义”所在教材单元内容的分析,确定核心学习目标,“第一,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小数计数单位的产生过程,理解小数数位的意义;第二,以线性模型、正方形模型、面积模型、体积模型等多元化表征方式,描述小数‘十分’的本质,突出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通过以下任务落实。

任务一: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产生的一致性

课堂伊始,笔者利用《三字经》创设情境,先带领学生诵读“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再解释其意思:“最早认识数是从1开始,一个一个地数,数出了十;随着数量的增加,十个十个地数,数出了百;继续这样数,数出了千、万……一直往后数,没有最大的计数单位。”在数数的过程中,笔者带领学生复习了计数单位与十进制计数法。接着,笔者引出问题:“有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呢?不够1的时候,还能数吗?”学生借助学习小数的经验,想到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0.1,继续数,就数出了更多的小数,进而体会到了“数是数出来的”。

任务二:在多元表征中理解数意义的一致性

1.利用线性模型表征,理解小数是对数量的抽象

首先,笔者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见过的小数,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列举出不同的数量,如0.1元、0.1米等。笔者追问:它们表示什么实际含义?学生回答:0.1元表示1角,0.1米表示1分米。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回忆一年级所学的“1”的意义,即它可以表示1间房子,也可以表示1棵树等,进而得出结论:小数和整数一样,也从生活中来,也是对数量的抽象。然后,笔者让学生去掉单位,借助如图1所示数线将0.1表示出来,理解0.1即[110]。最后,笔者让学生思考怎样通过0.1找到0.4和0.6,学生很快在数线图中找到了0.4和0.6。

2.利用正方形模型表征,理解小数是十分位值计数

表征小数是理解小数的基础,只有通过多元表征表示小数,学生才能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抽象出小数数值的意义。基于此,笔者借助如图2所示正方形模型,让学生寻找小数并表示小数。

第一步,寻找关键小数0.1;第二步,分别表示出小数0.4和0.6;第三步,继续数,直到数出0.9,并思考继续往下数会是多少,分辨0.10和1。学生借助正方形模型不难发现,从0.9继续住后数,再增加一个0.1,这个正方形就被涂满了,0.9就变成1,因此继续数下去应该是1,而不是0.10。由此,学生在数数过程中理解了小数0.1和整数1一样,是个关键“人物”,每个一位小数都可以通过计数0.1的个数表示出来。

后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正方形模型和数线模型,帮助他们抽象出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1,以及它与1之间的关系,即将1平均分成10份所产生的一个新的计数单位是0.1。学生继续通过数一数的方法得到不同的一位小数,建立起位值制的概念,关联了小数与整数。

3.利用面积模型表征,理解小数的位值制

学生认识一位小数后,笔者让学生猜一猜图3-1中阴影部分能用哪个小数表示。学生讨论后,得出需要将长方形条再继续平均分10份才能表示,这相当于把整个图形平均分成100份,一个小格就占整个图形的[1100],其中一份就是0.01,由此得出图3-2的面积模型。通过数一数,学生发现图3-2中有3个0.01与6个0.1,合起来为0.63,也可以用分数[63100]表示。笔者带领学生重点观察0.6后面增加的这一位小数,请学生说出它的由来。在这个过程中,0.03的产生先经历了将0.1再次平均分,产生一个新的计数单位0.01的过程,再经历了数出3个0.01得到0.03的过程。笔者顺势借助多媒体将图3-2以每次增加一小格的方式涂色,使之变成图3-3,引导学生从0.63继续往后数,数出0.64,0.65,0.66,并借助图3-3说一说0.66中两个6所表示的含义。而后,笔者让学生将0.66与66的意义做类比,进而发现:小数和整数一样,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虽然相同,但是它们所表示的大小和意义完全不同。

这个过程中,笔者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猜想增加的阴影部分的大小,再在直观模型的变化过程中理解计数单位0.01的产生是在计数单位0.1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的结果,深化了位值制概念,并在数数的过程中感悟到数的意义本质上是计数单位个数的累加。

任务三:基于体积模型理解数概念的一致性

如图4,笔者带领学生观察正方体的变化,先用小数表示图形每变化一次其中一份的大小,再从一份数到十份,数出不同的小数。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第1个图形用1表示,把它平均分成10份得到第2个图形,其中的一个长方体块可用0.1表示,一个一个地数,当数出10个这样的0.1时,就是1;继续分,第3个图形中一个长方体条可用0.01表示,一个一个地数,当数出10个这样的0.01时,就是0.1;继续分,第4个图形中的一个小正方体可用0.001表示,一个一个地数,当数出10个这样的0.001时,就是0.01。通过分与数,学生不难发现小数的计数和整数的计数满足同样的规律——满十进一,如果继续分,还会分出更小的小数计数单位。

学生对于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认识是分散的,数的认识的一致性体现在计数单位、位值制和十进制上。基于此,为了将知识整体关联,笔者借助体积模型,通过三次平均分以及数计数单位等直观操作,引导学生理解了小数与整数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

(作者单位:咸宁市咸安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文字编辑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