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分阅读 透彻理解
作者: 黄先海
“阅读与理解”是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起始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借助一定的流程把学习内容由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画面,形成表象支撑。笔者结合“归一问题”的教学,谈谈怎样落实“阅读与理解”环节的教学。
情境呈现,画话结合。教学伊始,笔者呈现教材第71页例8:“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例题呈现后,笔者让学生自由读题,通过读、圈、画、想,读懂内容,进入问题情境。然后,笔者将此题融入“商场购物”生活情境中,通过课件以“画话结合”方式动态呈现学习内容。当课件呈现妈妈付款的画面时,笔者暂停播放,问学生此时有了哪些认识,想要提出什么疑问。有的学生说:我知道妈妈买了3个碗,一共付款18元。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收银员是怎样计算总价的,每个碗多少钱?如果不买3个,而是买4个、5个、6个碗,分别需要多少钱?这样就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把“妈妈买碗”的生活问题转化成“先求单价、再求总价”的数学问题。笔者从生活视角构建教学,使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摘录信息,化繁为简。在读、圈、画、想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把“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中,有关“碗的个数”及对应的“总钱数”的相关信息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帮助学生通过一一对应的摘录,理解“同样的”这个关键数学信息。
通过填表与交流,学生知道了“同样的”指碗的价格一样,即要求买8个同样的碗用多少钱,必须通过“买3个”所对应的“18元”先求出买1个碗需要多少钱。化繁为简的摘录信息过程帮助学生成功搭建起解决问题的思路。
直观表征,变话为画。此环节,笔者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题目的内容画出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表象,为分析解答做准备。
笔者选择了4种不同的画法(如下图),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展示。
一名学生回答:如图1,我先画3个圆圈并在下面标上对应的钱数,表示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再画8个圆圈并在下面标上问号,表示求买8个同样的碗要多少钱。另一名学生回答:如图2,为避免麻烦,我把画圆圈表示碗的个数改为画直条表示碗的个数,这样画得更快。第三名学生回答:如图3,我把2次买的碗分2行画,这样能清晰地表达题目意思。第四名学生回答:如图4,我用画线段的方法表示碗,这样更简便。通过对比展示,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把“买8个碗需要多少钱”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知道单价和数量怎样求总价”的问题,实现了由知题意到理关系(数量关系)的进阶。
(作者单位:襄阳市保康县民族小学)
文字编辑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