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扁担

作者: 代大国

“板凳宽,扁担长。扁担没有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每次听到这首儿歌,我就想起父亲,想起父亲的那根扁担。

父亲的扁担是桑木做的。桑树在湖北很常见,它生命力强,用途广。用多年生的老桑树枝干做成的扁担,分量轻,弹性好,承重力强。扁担两头系上绳子、拴上钩子,挑土、担水非常得力。父亲很爱惜他的扁担。每次干完农活,他都会拧一把稻草,拿到池塘边蘸上水,轻轻地把扁担上的泥洗净,再用抹布擦干,然后把它靠在阴凉透风的墙角,晾起来。由于精心呵护,父亲的扁担总是一尘不染,特别是扁担的中部,因与肩部千万次摩擦,色泽由绿变黄,摸在手中像玉一样光滑。

小时候,我总是好奇地问:“爹,扁担下次再用时还会弄脏,你把它洗这么干净,干啥呢?”父亲听后,摸着我的小脑袋微笑着说:“这扁担可重要着呢,我要用它挑土、挑柴、挑粮食,有了它,一家人的生活就有了着落。”

听着父亲的话,我心里涌起一股暖流。我这才知道,父亲之所以如此珍爱这根扁担,是因为它一头挑着生活,一头挑着希望。

那时候,每年冬天村里都要组织农田水利大会战。每次大会战,女人扛上锹和锄头去挖土,男人挑着扁担和竹篮去挑土,参加劳动的人硬是把冷酷的严冬整得热火朝天。挑土时,有的人喜欢拣轻的挑,父亲却专爱拣重的挑,而且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有一次,看着父亲挑着沉重的土筐走在前面,我忍不住地问:“爹,你为什么总是挑最重的那筐,还走那么快呢?”父亲笑了笑:“因为可以多挣点工分啊,这样你们上学的费用就不用愁了。再说,我身体好,多挑点没关系,咱农村有句俗语,吃亏是福。”听着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知道父亲的话一定有道理。于是,我盼望着能用扁担为父亲分担一些劳苦。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长大,为父亲分担劳苦的想法更强烈了。父亲让我先学挑水。家里有口大水缸,水是父亲从村头的堰塘里一担担挑回来的。每次挑水时,父亲将一只桶放在堰塘边,手握两端绳钩,用钩子勾住另一只水桶,弯腰沉肩,用桶身把水面浮尘荡开,然后倾斜桶身使桶沿浸入水面,待水灌满水桶、桶身与水面即将垂直时,父亲一只手将空钩一端下压,另一只手将桶往上提,水桶便像一条黑鱼轻盈地跃出水面。随后,父亲用同样的方法把另一只桶灌满水。挑上水,哼着小曲,父亲迈着矫健的步伐踏上返家的小路。我很惊奇,满满两桶水,在扁担的牵引下颤颤悠悠,居然能够滴水不漏。挑第二担水时,父亲在我的一再要求下先把桶装满,然后把缩短绳索后的扁担递给我。我试了试,水桶像长了脚似的粘在地上。父亲笑了笑,把水倒掉大半。我终于可以挑起来了,但没走几步,就感觉扁担像一根坚硬的铁棍,随着水桶的晃动在我肩头来回碾压。我似乎听到了它与骨骼摩擦的咯吱声,一度怀疑稍不留神,肩骨会被压断。这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父亲的不易。

如今,父亲离开我们已快两年了,但他挑着扁担走在乡间田野的身影在我心中越发地清晰。

(作者单位:枝江市实验中学)

文字编辑  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