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助语文项目式学习“活”起来
作者: 王轶婷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潜力巨大,它可以帮助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教学活动、展示教学成果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感,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游园》是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一折,描绘了杜丽娘春日游园、触景生情、萌发爱情幻想的过程。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游园(【皂罗袍】)》一课中《皂罗袍》一词主要描述以下内容:绚丽春景引发杜丽娘惊春、叹春、伤春,萌发对自我的觉知、对爱情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
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创设导入情境后设置了四个项目式学习任务:“读曲入境——译读全词,步曲中春景”,“读曲解意——四美四哀,析乐景衬哀”,“读曲感怀——心随曲动,悟情韵共鸣”,“曲境探源——溯流探境,寻时代根源”。笔者以课堂导入和“读曲入境”“读曲感怀”两个任务为例,阐述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让语文项目式学习任务的开展更加生动。
一、生成情境配图,营造学习氛围
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联系《红楼梦》中黛玉听闻《游园》唱词心动神摇的情节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春日午后,我们置身苏州拙政园。曲径通幽,花木扶疏。古亭之下,学子诵读《游园》,雅韵悠长,婉转动人。不远处,昆曲《游园惊梦》轻吟浅唱,水袖翻飞,丝竹声声,与曲文交织。同学们,让我们在这诗意的园林中举行经典诵读会,感受《游园》(皂罗袍)的意境与韵律。”
为更好地营造学习氛围,笔者利用软件“即梦AI”创作“黛玉艳曲警芳心图”等(如图1)经典诵读会背景图。
为了生成高质量图片,笔者输入这样的情境语:“工笔画风格,清新淡雅。《红楼梦》大观园内,林黛玉坐在石头上,一手扶着石头,侧耳倾听。她背后有花朵,旁边有围墙,墙上有镂空花窗。画面具有视觉冲击力,浅景深,虚实层次明晰,光影完美,笔触飘逸”。
二、生成人物视频,活化人物形象
笔者课前布置预习题:设想自己是杜丽娘,在游园时面对春景心绪波动,然后以翻译曲词的方式,用第一人称写一段内心独白。基于此,在“读曲入境——译读全词,步曲中春景”环节,学生展示预习成果——根据自己对杜丽娘情感变化的理解,朗诵各自创作的内心独白。笔者将学生的优秀朗诵作品和笔者课前通过“即梦AI”获取的“杜丽娘独白图”导入“即梦AI”,生成杜丽娘展露心境的视频。借助视频,学生一边聆听杜丽娘的独白,一边感知杜丽娘“惊春”“叹春”“伤春”的情感变化。随后,师生共同完成“读曲解意——四美四哀,析乐景衬哀”学习任务。进入“读曲感怀——心随曲动,悟情韵共鸣”环节,笔者引导学生回忆《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的内容:黛玉在花墙外听闻唱词后心动神摇,不久之后就有“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在“花谢花飞花满天”中吟唱《葬花吟》,传达身世命运的哀音。这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是一种“高格境界”。笔者基于此设计练习:先小组合作学习,为跨越时空“相遇”的杜丽娘和林黛玉设计对话,展现两人心境的契合点以及情感走向,再分角色朗诵两人的对话。学生合作学习结束后,笔者将课前生成的“杜林花园相遇图”和学生分角色朗诵的音频导入“即梦AI”,将这些素材转化为杜林两人对话的视频。例如,杜丽娘望着满园花海,叹息道:“见妹妹在此葬花,我百感交集。花开烂漫,可惜好景易逝。”林黛玉一边葬花,一边对杜丽娘说:“姐姐说的极是。我也正感此情,‘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春天既让人怜爱它的生机与美丽,又让人恼恨它的无情与消逝。”杜丽娘坚定地说:“春光虽短暂,但我宁愿在这短暂中燃尽自我,去追求那真正属于我的情感。若青春无悔,何惧春去花谢?”林黛玉眼中泛着泪花,哽咽道:“姐姐真性情!你虽惊春、叹春,却多了一分勇气。只是我常感世事无常,终有离散,怕是难以如愿。”杜丽娘连忙安慰林黛玉:“我常听玉茗堂中汤公所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姑娘莫要多愁。无论世事变幻,我们心中之情始终是真。或许,这便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学生虽然与杜丽娘和林黛玉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他们创作的对话台词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点。因而在“即梦AI”生成的对话视频中,人物形象灵动而贴切。学生在聆听杜丽娘和林黛玉的对话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物魅力、触摸人物情感脉搏,其品读经典的兴趣增强了,审美与共情的能力提升了。
三、生成词云,凸显精神内核
在“读曲感怀——心随曲动,悟情韵共鸣”环节,学生观看上述对话视频后,笔者设置“游园惊春情丝绕,丽娘倩影韵悠长”活动,引导学生用词云的形式展示杜丽娘的形象特质,凸显其精神内核。首先,学生小组合作,用手绘方式创作词云图。接着,笔者选取《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经典台词,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等,以及描述杜丽娘形象的关键词,如“反叛先驱”“命运的抗争者”“至情女性”等作为“文本源”,并将其输入“词云生成器”,获得智能版“杜丽娘形象词云图”。然后,笔者将智能版词云图与学生优秀手绘词云图对比呈现(如图2),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提炼杜丽娘的形象特质,如“个性觉醒、敢于反叛、冲破枷锁的至情女性”。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杜丽娘的形象特质,并优化词云图。例如,学生从“杜丽娘走出闺房,感叹自己正值青春”等内容体会到这是她初步探索自我生命的价值,故把“个性觉醒”一词调整至突出位置。再如,学生从“杜丽娘敢于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挑战社会对女性的压迫”等内容体会到杜丽娘的反叛精神,故把“反叛先驱”一词放大并调整至中心位置。通过以上优化措施,词云图能够更加真实、准确地展现杜丽娘的文学形象。
四、生成智能体,突出主题思想
为了让学生在AI赋能下与杜丽娘跨越时空会面,笔者在“读曲感怀——心随曲动,悟情韵共鸣”环节设置“对话丽娘感至情,启思青春寻本心”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社会背景,理解杜丽娘人物形象和作品的可贵之处,并结合当代青年对杜丽娘精神的理解与感悟升华情感主题。
笔者利用软件“豆包”生成智能体“杜丽娘”:先创作智能体的描述语,接着选择杜丽娘图片作为智能体形象,然后输入人物形象描述语,最后选择合适的声音模式,智能体就生成了。这样,学生便能与“杜丽娘”对话,增强沉浸式学习体验感,提升表达与思辨能力。例如,学生提问:“面对父母之命,你是否犹豫过?”杜丽娘回答:“父母之命不可违,我亦曾犹豫。然情至深处,纵然逆礼抗俗,唯愿随心不悔。”学生在与“杜丽娘”的互动中感悟至情、自由、幸福的内涵,理解《牡丹亭》的艺术魅力和主题思想。
此外,笔者利用“大鱼云展”(gfishow.com)创建虚拟云展厅,分设“游园美景”(拙政园虚拟场景)、“昆曲之韵”(戏曲表演)、“情韵共鸣”(视频展示)、“丽娘心声”(智能体互动)、“个性学习 ”(艺术拓展)、 “学子探讨”(观点交流)六大展区,让学生通过线上交互方式进入展厅,回顾、交流学习成果,提升人文素养。
(作者单位:襄阳市第三十六中学)
文字编辑 罗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