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5年第3期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5年第3期

月刊 教育教学

简介

《湖北教育》杂志创刊于1949年,是一份和新中国同时诞生的教育期刊,虽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但服务教学、服务教师、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风格愈久弥新,呈现出与时俱进、勇立潮头的期刊形象,进入中国期刊方阵,获双效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作为湖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的指导性刊物,《湖北教育》以服务课堂教学,推动教育创新为办刊宗旨,以编研结合,以研促编为编辑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交流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作出自己的贡献。

目录

卷首 |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发展

随着ChatGPT的推出,人类正式进入人工智能新纪元。以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大语言模型的支持下,以聊天文本形式自动生成结构化文本、图像、视频等。这是人类发展史上作为人造物的人工

聚焦 ·本刊视点 | 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

202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对于教育来说,“人工智能+”既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能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从智能辅助教学、教育数据分析到个性化学习不

聚焦 ·本刊视点 | 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课堂教学

【摘&nbsp 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逐步影响当前教育教学过程,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正确合理应用尤为重要。课前,它有助于高效处理教育数据,辅助教师分析学情,优化教学目标,生成高质量教学方案和资源;

聚焦 ·本刊视点 | 教学能力画像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教师教学能力画像是支持教育评价和决策的重要手段。它不但可以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和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基于课堂教学现场录制的音视频,准确、全面提取师生语言表达、视线分布、动作姿态、面部表情

聚焦 ·本刊视点 | 人工智能工具是教师备课的助手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借助不同的AI工具获取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设计、生成教学PPT和制订多元评价标准,能够减轻备课压力,提高备课效率。笔者以人教版信息科技三年级《制作数字相册》一课为例,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

聚焦 ·本刊视点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单元精准测评

笔者在执教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第一单元“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时,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面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制订精准教学方案,然后根据方案生成多样化测试题目满足差异化测评需求,最后进行智能批改与分

专栏 | 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结构化设计策略

綦春霞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课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学会常务理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全国中考数学评估组专家,全国高中数学学

专栏 | 组文与议题:群文的构成要素探析

于泽元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哲学博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西南大学国际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基础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曾任教育部第二届

专栏 | 课程美育的价值追求:塑造完整而美好的心灵

李如密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教育学博士,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分会副

实践 | 办一所充满吸引力的未来学校

“吸引教育”是一种研究和探索如何将学校建成令人向往的“最吸引人的场所”的新型办学思想。本文重点探讨其理论基础与内涵,探析其思想体系和实践体系的建构。一、“吸引教育”理论基础中华传统处世哲学、中国传统及

实践 | 指向儿童未来素养培育的“磁力课程”

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均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学科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教学改革重难点问题,鼓励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

实践 | 悦纳世界之美 绽放德行之光

光谷十八小深入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在“吸引教育”文化引领下提出“魅力德育”。学校一手抓德育工作的体系化建设,构建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全场域连通的“1510”魅力德育工作

实践 | 区域学前教育研训一体化路径探索

襄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市教科院”)以提升幼儿教师课程育人能力为导向,以幼儿园课程内容建设为抓手,从研训组织一体化、研训内容一体化、研训流程一体化等方面探索区域学前教育研训一体化实践路径。一、

实践 | 语文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与培养策略

学科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科以及学科学习的一种主动、内在的心理需要,其表现是学生喜欢某学科并愿意投入学科学习。了解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发展状况,明晰其影响因素,探析其培养策略,对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终身发展

实践 | 模型建构:基于微粒观的电解原理综合复习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等要求。

实践 | 聚焦思维模型的单元整体复习设计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单元是人教版化学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是化学平衡理论在水溶液中的应用。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从溶液中存在的粒子、粒子间发生的变化、粒子间建立的平衡等视角,探

实践 | 助力化学素养培养的典型物理模型

科学模型具有三个功能:一是使物体和抽象概念简单化,二是使复杂现象可视化,三是提供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和预测。化学模型作为科学模型的一种,具有同样的功能。“模型认知”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它要求学生建构模型并

实践 | 跨学科整合视角下语文优质课堂设计路径

跨学科主题学习指围绕兼具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的主题,融合多学科知识与方法展开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既有助于打破学科界限,促进知识融会贯通,又有助于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发展创新思维,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跨学

实践 | 思辨性阅读与创意表达解码中国民间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智慧、道德观念和民族精神。《牛郎织女》以其浪漫的情节和深刻的文化底蕴,成为其中的经典之作。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局限于故事的复述,难以充分发挥其教育潜能

实践 |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表现性评价策略

科学合理的表现性评价能精准地衡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发展与素养提升情况,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并促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效实施。笔者以“探索丝绸之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表现性评价为例做具体论述。一、紧扣核

实践 | 基于结构化思维的小说深度教学探究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小说,感受小说文体的特征,深刻理解小说的本质,构建与内化小说知识体系呢?本期小说教学专题从结构化思维促进小说深度阅读、借助逻辑思维促进小说深度阅读、紧扣虚构特点促进小说

实践 | 指向逻辑思维发展的小说深度阅读

小说作为一种虚构的文学作品,其情节构造、人物塑造等都是作者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小说,能有效培养其思维能力。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要求学生“了解人物的思维

实践 | 紧扣虚构特点深度阅读小说

《社戏》是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具有人情美和风景美的江南水乡图画。学生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梳理了情节、环境、人物等小说

实践 | 任务引领《骑鹅旅行记》整本书阅读

《骑鹅旅行记》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推荐的必读书目。这部童话作品通过叙述主人公尼尔斯的冒险经历,表达勇敢面对困难、积极改正缺点的主题。为助推学生顺畅地阅读整本书,笔者设置了三项阅

实践 | 对话式教学助力学生深度学习

阅读教学强调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人物,与人物对话。本文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为例做具体阐释。结合问题情境参与

实践 | 借助单元导读实施有效教学

小学三至六年级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之前安排了对整个单元教学起提纲挈领作用的单元导读。教师如何有效运用单元导读设计大单元教学,实现学生与编者、作者、文本的多维对话,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本文以统编版六

实践 | 小学英语CPE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CPE课堂教学模式是单元整体教学背景下的单篇课文教学模式,它以单课实施的三个环节命名,C代表创设主题情境(create thematic situation)环节,P代表践行学思活动(practice

实践 | 立足乡土达成目标

《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传承》是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活动课的内容,活动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地域辽阔,传统节日众多

实践 | 关注科技与人类命运的关联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科技发展造福人类》旨在借阅读、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为学生打开认识科技发展的大门,激发学生对科技的浓厚兴趣,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升其信息处理能力、问题分

实践 | 信息安全意识优化策略

信息安全意识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知道如何分辨信息的真伪、可靠性和安全性,就能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过滤出有价值的内容,高效地运用网络资源学习,免遭虚假信息的误导。引导信息安全隐患排查实践

实践 | 例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四个基本环节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本文以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课“Photoshop图像处理”的教学为例,阐释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四个基本环节。创设学习情境。教学“P

实践 | 运算能力的内涵、维度与具体表现

运算是数学内部发生发展的动力与工具,对人的思维能力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运算贯穿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全过程,具备运算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以后,如何实现核

实践 | 读懂小学数学教材的三个视角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核心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它全面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并提出了具体的学业质量要求。教材作为实施课程标准的基础性和关键性课程资源

实践 | 指向运算能力发展的表现性任务设计与实施

如何设计并实施表现性任务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刘加霞认为2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根本,其他“十进制数”的计算都可转化为2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单元教学

实践 | 结构化策略助力加减法教学

小学数学运算教学是“数与运算”学习主题的一个分支,要求学生在认识整数、小数、分数的基础上,掌握对应的四则运算方法,从计数单位以及计数单位个数的角度探寻小学数学数与运算的本质,打通数的概念间的关联和运算

实践 | 感悟加减运算算理、算法一致性教学策略

运算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整数、小数、分数加减运算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算理、算法上,教师从大单元视角依托以下路径教学加减运算,有助于学生沟通整数、小数、分数加减运算之间的联系,从计数单位及其

实践 | 聚焦运算一致性的小数加减法教学策略

整数、小数、分数及其运算的课程内容分散在各年级教材中,这些数本身的特点不同,它们的运算各自有各自的算法,只靠独立的课时教学难以凸显这些知识和方法的整体性、一致性,学生就很难建立整体认知,实现知识迁移。

实践 |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整体设计探析

单元整体教学要以大概念为统领,对学习内容进行整体分析,建立纵向贯通、横向整合的学科知识结构,帮助学生习得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可迁移的学习方法。基于此,笔者将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核

实践 | 巧用数字化资源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数字化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多媒体课件有助于教师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助力学生学习。教学《分数的初

实践 | 数字技术辅助数学情境互动学习

数字技术辅助的情境互动学习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优势,是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四个方面深入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运用数字技术辅助学生学习,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数学思维与问题

实践 | 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导学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和完善认知。笔者以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为例,阐述问题导学法的运用策略。创设问题串,引发探究。教学人教版数学A

视野 | 亲子矛盾不只是家事

鑫宝在周记中写道:“没有妹妹之前,妈妈总会在周末带我出去玩。我生病了,妈妈总能第一时间发现。家里有了妹妹,妈妈几乎把全部精力用在妹妹身上,把所有的爱给了妹妹。妹妹抓我、咬我,我疼得流眼泪,妈妈却总是轻

视野 | 教科研活动简况

2025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深入学习贯彻纲要精神,推动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邀请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