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美育的价值追求:塑造完整而美好的心灵
作者: 李如密
李如密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教育学博士,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分会副理事长、全国现代教学艺术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教学理论研究,著有《教学艺术论》《教学风格论》《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教学美的价值及其创造》《儒家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孔子教学艺术研究》等,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等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
【摘 要】课程美育在学生个体成长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通过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力,以及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强大动力,课程美育在推动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关键词】课程美育;个体成长;文化传承;创新思维
课程美育作为美育实施的核心路径,以其独特的方式全方位地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它不仅仅局限于艺术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通过各类课程的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探寻美、感悟美、创造美,进而滋养与塑造心灵,涵养完整而美好的精神世界。林语堂先生曾指出,培养鉴赏能力是一项极具价值的投资,它能够为生命注入永恒的喜悦,显著提升人的品格。[1]这一观点体现了美育在丰富和完善人的精神世界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本文结合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理论,深入剖析课程美育在学生个体成长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价值。
一、课程美育对学生个体成长的价值
首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个体对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的综合能力,是个体审美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美育通过引导学生广泛涉猎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课程中的美学元素,全方位、多层次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在语文课程中,经典文学作品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宝贵资源。以《诗经》教学为例,在深入研读《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细致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及意象,发现这句诗运用比兴手法,以雎鸠鸟的和鸣引出男女爱情,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古人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这样教学,能让学生在品味文字的过程中提升对文学意象和情感表达的审美理解能力。
从心理学的感知觉理论看,美术课程通过对色彩、线条、构图等视觉元素的教学,有效训练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教师可以从作品的创作背景讲起,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扭曲的人物形象、黑白灰的色彩运用以及破碎的构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从画面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体会到毕加索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所传达的强烈情感。这种对艺术作品的深度解读和感知,有助于学生突破常规的视觉认知,培养其对形式美的敏锐感知力和审美判断力。
其次,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独特情感体验,是审美活动的核心驱动力,它能够激发个体对美的热爱和追求。课程美育能凭借其丰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情感共鸣。如,音乐课程中,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感官,唤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肖邦的《夜曲》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感,旋律优美而略带忧伤。教师在课堂上播放这首曲子,可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如泣如诉的旋律。学生在聆听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宁静的夜晚,内心被音乐所传达的情感感染,或感受到思念的惆怅,或体会到内心的宁静。这种情感共鸣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培养他们对美好情感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从情感教育角度看,历史课程中,教师对古代文明辉煌成就的讲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如金字塔作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其宏伟壮观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古代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教师在介绍古埃及金字塔时,在讲解金字塔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结构的同时,引导学生欣赏金字塔的造型美和对称美。学生在了解金字塔的过程中会由衷地赞叹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进而生发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再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是当今社会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对于个体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课程美育能为学生营造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提供丰富多样的创意表达机会,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科课程中,学科知识与美学原理的有机融合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数学课程为例,教师在讲解黄金分割的数学概念时,引入其在建筑、艺术等领域的应用实例,如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展现出和谐、庄重的美感。其建筑比例符合黄金分割原理,学生在了解这一原理后,尝试运用黄金分割原理设计校园景观,从而将学科知识与艺术审美相结合,充分发挥其创新思维。
从认知心理学对创造力的研究来看,手工制作类课程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平台。如在“废旧物品创意改造”劳动课程中,学生收集易拉罐、旧衣物、废弃木材等废旧物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其转化为具有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有的学生将易拉罐制作成精美的灯具,利用易拉罐的金属质感和可塑形特点,设计出造型独特的灯罩;有的学生把旧衣物改造成时尚的环保背包,并添加个性化的刺绣和装饰。在此过程中,学生打破常规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废旧物品的潜在价值,提升了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最后,促进学生人格健全与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石。课程美育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2]教师在德育课程中融入美育元素,能使德育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易于接受。以“爱国主义教育”主题课程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反映祖国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大和美好。如观看纪录片《航拍中国》,学生从空中俯瞰祖国大地,看到雄伟的长城、奔腾的黄河、广袤的草原等壮丽景观,内心会涌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这种情感的激发有助于学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
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看,美育活动是学生缓解压力、调节情绪的有效途径。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时,学生可以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美育活动,将内心的负面情绪宣泄出来,实现心理的自我调节。绘画治疗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能够将内心的困惑、焦虑和恐惧通过色彩和线条表达出来。如,一名学生在面临考试压力时画了一幅自己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画,将内心的压力和不安释放出来。后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他又画了一幅充满阳光和希望的画,象征自己走出困境的决心。通过这样的绘画过程,学生逐渐调整了心态,缓解了压力,实现了心理成长,完善了自我认知。
二、课程美育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价值
一方面,课程美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课程美育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能将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独特的审美传统传递给学生,使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如在书法课程中,教师不但要传授笔法、结构、章法等基本技巧,而且要深入讲解字体演变的历程。从甲骨文的起源到楷书、行书、草书的演变,学生了解到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就有了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学生要临摹古代名家的书法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颜勤礼碑》等,感受古人的书法风格和艺术魅力。通过学习书法,学生不仅能掌握一门艺术技能,还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从文化传播学角度看,世界文化课程为学生打开了了解多元文化的窗口。在西方哲学课程中,教师介绍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等流派的思想和观点。学生通过学习柏拉图的理念论、康德的认识论等哲学思想,了解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和思维方式,有助于他们拓宽文化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而推动世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另一方面,课程美育是文化创新的强大动力。在课程美育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接触多元文化后,能受到不同文化元素的启发,进而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促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如,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学生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的龙凤纹、云纹、如意纹等的特点和寓意,并将这些传统图案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产品设计中。一名学生设计了一款以中国传统云纹为元素的手机壳,他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和材料,使传统云纹在手机壳上焕发新的活力。这种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又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从文化创新角度看,文学创作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文化创新的实践平台。在创意写作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借鉴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结合当代社会生活和个人体验进行创作。如,学生以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为蓝本,运用现代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创作了一部科幻小说。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文学创作,不但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而且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课程美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科技文化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在科技创新课程中,学生运用美学原理设计更具人性化和艺术感的科技产品。例如,学生设计了一款智能音箱,其外观设计借鉴中国传统陶瓷的造型和工艺,凸显温润的质感和精美的图案,使智能音箱成为一件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兼备的家居用品。这种将科技与文化相融合的创新设计提升了科技产品的文化内涵,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创新发展。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课程美育的价值,将其深度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中,构建全面、系统的课程美育体系,通过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课程美育资源,让更多的学生在课程美育的滋养下塑造完整而美好的心灵,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巨德.向美而行——清华大学美育之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4.
[2] 冉祥华.美育促进创造力发展的心理机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154-157.
文字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