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学前教育研训一体化路径探索
作者: 张善芬襄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市教科院”)以提升幼儿教师课程育人能力为导向,以幼儿园课程内容建设为抓手,从研训组织一体化、研训内容一体化、研训流程一体化等方面探索区域学前教育研训一体化实践路径。
一、研训组织一体化
市教科院以研训组织一体化研究为切入点,构建全员研训参与机制与多元研训组织形态,从制度层面保障研训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构建全员研训参与机制。在开展主题研训活动时,不同类型的研训共同体承担不同的研训任务,如园(所)打磨经典案例,中心教研组组长负责调查需求、制定活动方案,县级教研员牵头研读文件,市级教研员负责问题的归因分析、内容的审核完善、资源的充实等。在此过程中,大家共同解决主题研训活动“研”什么、“训”什么、为什么“研”、为什么“训”、怎么“研”、怎么“训”等问题。
构建多元研训组织形态。一是构建多级联动机制。在研训活动组织方面,市教科院负责上传下达,对接资源;县(市、区)教研部门负责活动的顶层设计、方案的审定和园本教研的指导;幼儿园则立足工作实际,发挥主体作用,探索基于县域、适合园(所)的研训模式。比如,在市教科院和县级教研部门的指导下,襄阳市商务第三幼儿园的研训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探—思—研—展”为课例研究路径,有效提升教师的课程育人能力。二是开展多维横向协作。多维横向协作指借助培训项目、教研主题及教育资源,打破单一的研训组织形态,开展不同区域、园(所)、研究团队之间的横向协作。以项目为依托的横向协作方面,老河口市中心幼儿园主动加入安吉游戏实践园项目研究,与湖北省第二师范学院等高校共同探索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体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逐步建构出系统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户外自主游戏课程“乐·玩课程”。以教研主题为依托的横向协作主要是各县(市、区)教研组、幼儿园通过园际协同共建共享课程资源。比如,谷城县组建研训教联体,分层分类培养新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和后勤工作人员,实现抱团发展。
二、研训内容一体化
以往的研训活动在市、县级层面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各地各园根据自身需求开展政治学习、师德师风教育和日常事务交流等研训活动,园本研训往往重形式、轻内容。在研训一体化建设实践中,市教科院调查各领域课程实施现状,根据研究方向制定共同的研训目标,确定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课题研究为指导、以阶段工作为重点的研训项目,以实现研训内容一体化。
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市教科院以“2+4+8”模式引领各区域幼儿园课程建设。其中,“2”指市教科院组建的中心教研组和“隆中名师张善芬工作室”两个专业团队,两支队伍从把握课改方向、开发地方课程、课程育人实施等方面引领、指导各园(所)研训。“4”指研训要聚焦课程育人能力的四个构成要素,即课程理解力、课程实施力、课程建设力和课程评价力。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程育人能力建设,要求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实施者,还要做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和评价者。“8”指8个中心教研组所负责的八个研究方向,包括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和学前教育发展的三大重点(区域活动、户外自主游戏、养成教育)。“2+4+8”模式回应了课程育人能力提升的内在要求,形成涵盖课程建设、活动组织、质量评价等的研究链条,能引导教师经过各环节协同研训,实现从着眼教学方法研究到致力课程育人研究的转变。
以课题研究为指导。市教科院鼓励教师把日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研究问题,通过申报课题的方式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以更好地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实现研究成果物化和自我学术成长。如襄阳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园与小学教师建构‘教研共同体’的实践研究”“幼儿园课程园本化实施的实践研究”等,引领幼儿园教师着眼园(所)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展开研究,树立科研意识,创新研究路径。
以阶段工作为重点。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后,幼小衔接成为现阶段研训重点之一。中心课题组立足地方课程的开发,围绕“幼小衔接”进行了四轮研训实践。第一轮着眼课程理解力,梳理已有的幼小衔接课程资源;第二轮着眼课程实施力,从规范日常备课和搭建多样化的课程实施平台入手,在教研组内展示现有的优质课;第三轮着眼课程建设力,挖掘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第四轮着眼课程评价力,研讨和反思地方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及价值提升。四轮实践操作分为五个步骤实施。第一步,做好课程规划。课题组先梳理已有课程资源,包括空间环境、游戏材料、地方资源和幼儿实际等,以此确定课程目标,再依据目标拟定研究计划,聚焦课程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和递进性设计课程主题,确定课程建构的思路与框架。第二步,确定学习目标。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指导性文件的要求和课程内容,课题组确定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幼儿学习目标。第三步,设计评价任务。课题组依据学习目标设计主题课程的评价目标和任务,以评价驱动学习效果提升。第四步,实施任务活动。课题组根据已有任务设计学习活动及其实施策略,使其螺旋式推动幼儿学习进阶。第五步,设计反思支架。课题组引导教师从关注自己教过什么走向关注幼儿经验是否增长,以提升教师教学反思与改进能力。
三、研训流程一体化
在研训流程一体化建设实践中,市教科院探索出“四位一体”研训实施流程,从搭建支架、打造样本、示范引领、总结推广四个方面构建循序推进的研训闭环,实现了研训活动从碎片化推进向系统化建构的转变。
一是搭建支架。针对教师教学设计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总结提炼教育案例中的经验等问题,市教科院为教师搭建教学设计、活动实施、研训规范三类学习支架,统一设计各类活动模板。其中,教学设计方面的支架包括领域教学活动设计模板、区域活动计划模板、游戏案例设计模板、观察记录模板等;活动实施方面的支架包括活动组织指南、师幼互动指南、家园共育指南等;研训规范方面的支架包括研训活动实施流程模板、园本研训基本环节样例、教研组建设指南等。
二是打造样本。市教科院以基地幼儿园为试点,邀请专家团队深入园(所)展开全方位指导,利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评价指标和各类模板支架,开展课程育人改革实践探索。经过落地转化,全市涌现出12所课程育人样板园。
三是示范引领。市教科院打造“一研一展”“一赛一展”的展示平台,以先进做法和优秀案例带动全市幼儿园进行课程改革。“一研一展”即年级组、幼儿园、中心教研组在日常开展的教研活动中,总结、凝练有价值的经验和做法,在较大范围内进行交流、展示和推广。“一赛一展”即依托幼儿园教师参与的如“襄阳好课堂”等“四优”评比活动,分专题进行优秀案例示范展示。研训展示活动以课程育人为核心,将常规教研、课题研究、案例征集、教学设计等活动统整起来,打通了区域研训与园本研训之间的界线,为教师搭建了展示平台。
四是总结推广。研究团队注重及时总结提炼课程育人实践经验。结集成册的研训成果有研训优秀案例汇编、学前教育中心教研组研训资料汇编及《“小诸葛有妙计”系列之垃圾分类》《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师指导手册》等。
(作者单位:襄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文字编辑 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