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与培养策略
作者: 李怡 林子
学科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科以及学科学习的一种主动、内在的心理需要,其表现是学生喜欢某学科并愿意投入学科学习。了解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发展状况,明晰其影响因素,探析其培养策略,对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研工具研制
我们参考已有研究中测量学生学习兴趣的量表,如李洪玉等编制的小学生学习兴趣调查问卷,刘丽琼编制的4~6年级学生语文、数学学科兴趣量表等,基于学习兴趣理论,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将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划分为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并构建如下表格,解释其要素及内涵。
基于此,我们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编制包括25道题的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调查问卷,并用SPSS软件分析问卷信度,对问卷进行KMO检验,从而获得有效的问卷。
二、调研数据分析
1619名3~6年级学生接受了问卷调查,我们分析问卷结果,得出以下基本认识。在对语文课感兴趣的程度方面,57.63%的学生“非常感兴趣”,34.71%的学生“比较感兴趣”,7.17%的学生“有一些兴趣”,0.49%的学生“不怎么感兴趣”“完全不感兴趣”。关于年级差异,被调查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水平大致呈现随着年级上升而下降的趋势。从性别差异看,女生对语文课感兴趣的程度普遍高于男生,男生的兴趣表现数据分散。
通过相关分析,我们得出各影响因素与学生兴趣水平的相关系数。其从高至低分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次数为0.55,语文教师的促进作用为0.53,在语文课上愿意举手发言或主动参与小组讨论的情况为0.53,课上得到教师关注的程度为0.49,家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为0.42,主动进行课外阅读的次数为0.36,完成语文课堂作业的情况为0.3,语文考试成绩为0.25。我们对相关系数较高的影响因素做交叉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学生学习成功感的缺失制约语文学习兴趣的发展。成功的学习体验与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的程度正相关。从数据看,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在语文课上体验到成功,但仍有27.24%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成功次数不多或几乎没有。总之,正向刺激能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效能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第二,教师关注与支持的缺位会削弱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通过交叉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的程度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关注越多,学生的学习兴趣越高。
第三,学习活动的单调性抑制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通过交叉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语文课上愿意举手发言或参与小组讨论的程度与他们对语文课感兴趣的程度显著正相关。这一分析结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用何种活动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习提供了判断依据。学习活动的单调性具体体现于教学中实践性活动、情境化教学、综合性学习等的缺失。
三、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1.阶梯式成就体系:用小成功保持学习兴趣
设计分层目标,搭建成功阶梯。教师要精心构建语文学习目标体系,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成阶段性目标,获得学习成就感,避免“一刀切”导致的学习挫败感。课堂目标可分为基础达标、能力提升和创新挑战三个层级。基础达标层主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如字词识记等;能力提升层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如段落仿写能力等;创新挑战层注重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性表达,如故事创编等。教师还可以将大目标转化为可量化的小任务,为学生搭建学习阶梯。如教师可以将“要重视好词好句积累,提高写作水平”的宏观目标转化为“每日积累5个成语、3个好句,每周完成一篇200字的观察日记”等小任务,让学生通过短期目标的持续达成增强学习成就感。
采用动态评价,凸显成长价值。为落实语文过程性评价和增值评价,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研制了学生语文发展动态反馈机制——兴趣苗圃评价系统(2020年获国家软件著作权,编号为2020SR1203482)。系统模拟苗圃环境,通过“学习花”开花的过程将学生的成长可视化;设立语文学习数字档案袋,用于记录学生课堂参与、思维进阶、学习习惯养成等隐性成长表现,并强调个体发展的纵向对比,如“本周课堂回答问题的次数提升20%”。另外,系统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发现自身优势,如学生互评内容“你的朗读情感充沛,感染了全班同学”。学生的进步表现将化作一片片花瓣,助力他们的“学习花”生机勃勃,让苗圃中百花齐放。
2.“1+N”成长支持互动机制:用关注强化学习兴趣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指教师要始终对学生保持全然接纳、尊重和支持的态度。这种态度不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对其作为人的价值肯定,以及对其成长可能性的信任。这种肯定和信任有助于增强师生情感,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学校构建“1+N”成长支持互动机制,“1”代表一名语文教师,“N”代表一定数量的学生。该机制引导每名语文教师每周定向关注5~8名学生,与他们至少进行“三个一”互动(一次眼神肯定、一次课堂交流、一次深度交谈),并用语文学习数字档案袋收录他们每个阶段的成长印记,写下针对他们困惑的指导语等,以“我期待你的进步”“我认可你的努力”“我看见你的成长”等情感支持,助力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行动,挑战更有难度的学习任务。这种持续关注能使学生确信“我被看见”“我有价值”,有了这种确信,语文学习便会从机械的能力训练升华为心灵成长的旅程。
3.“语文+”跨学科项目:用多维体验提升学习兴趣
当语文学习与真实情境、多元领域深度结合时,学生将获得立体化的认知支架与情感驱动力,从而提升语文学习兴趣,发展多元智能。“语文+”跨学科项目突破传统课堂的平面化学习模式,围绕单元要素设置主题,以主题项目为载体构建跨学科、跨媒介、跨场景的语文实践活动网络。教师可以通过角色代入、艺术创作、科技赋能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跨学科项目实践中增强语文能力,提升学习兴趣,形成文化认同。例如,学习《七律·长征》时,教师创设“长征历史展览”情境,引导学生分组学习:历史探究组通过AR视频带领大家“亲历”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如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理解长征的背景,体会其艰难;故事创作组表演飞夺泸定桥的惊险场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历史报道组以记者团身份模拟采访“毛泽东”(由教师扮演),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过程及意义,撰写相关报道和评论;朗诵表演组配乐朗诵诗歌,传达其情感和语言气势。
(作者单位:武汉市鲁巷实验小学)
(本文系武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高质量’教育背景下的小学生学科学习兴趣发展的教学促进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2021C069)
文字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