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与创意表达解码中国民间故事

作者: 陈冬霞 周淑珍

思辨性阅读与创意表达解码中国民间故事0

中国民间故事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智慧、道德观念和民族精神。《牛郎织女》以其浪漫的情节和深刻的文化底蕴,成为其中的经典之作。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局限于故事的复述,难以充分发挥其教育潜能。跨学科主题学习为打破这一局限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源,引导学生在思辨性阅读中洞察《牛郎织女》故事的真谛,在创意表达中展现个性、增长才华,实现增强文化传承意识、激活创新能力的目标。

一、指向文本理解的思辨性阅读活动设计与实施

思辨性阅读要求学生深度思考文本,质疑、分析和评价故事中的人物、情节与主题。在《牛郎织女》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牛郎偷走织女衣服这一行为的道德性”“天庭对牛郎织女爱情的干涉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权力结构”等问题,促使学生探究故事反映的文化、社会问题与人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先通过播放动画短片,概述《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教师运用历史学科知识,介绍故事所处的古代社会环境,包括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婚姻观念——婚姻的选择往往掌握在父母等长辈手中,而不是由当事人决定;成婚之后,女子需要遵循“三从四德”等礼教规定。此外,古代天文知识与神话传说之间也存在联系。探析这些内容能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人物的认知基础。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精读故事文本,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探讨牛郎、织女、老牛等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学生发现老牛的勤劳、朴实和忠诚象征着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它扮演着媒人的角色,促成牛郎和织女的美丽邂逅;它还体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感,让我们明白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只有用心付出才能收获真挚的情谊。最后,师生围绕故事所传达的爱情、勤劳、善良等主题,开展课堂讨论,如引导学生思考“牛郎织女的爱情在现代社会是否具有现实意义”“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价值观”等开放性问题。学生认为,牛郎织女的故事告诉我们,真爱可以让我们跨越重重困难,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

在思辨性阅读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精读,分析故事的语言特色、叙事手法和人物形象塑造,品味民间文学的魅力,为学生创意表达奠定基础。

二、指向创意表达的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

为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的创意表达,教师引入美术、音乐、历史、综合实践等学科元素,设计了如下跨学科学习活动。在融入美术学科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绘画、手工等形式呈现故事人物的视觉形象。在设计故事封面时,学生需考虑色彩搭配、画面构图和主题表现,以展现故事的情感氛围和核心元素,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在融入音乐学科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与故事情感基调相符的音乐作品,如古典民乐《彩云追月》,在音乐欣赏中感受故事的浪漫与凄美;教师还鼓励学生为故事创编简单的歌曲并配乐,以增强对音乐元素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在融入历史学科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挖掘故事产生的历史背景,如古代的农耕社会形态、婚姻制度、天文历法知识以及民间信仰等,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的产物,以增强理性思维能力。在融入综合实践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创编故事剧本并表演,让学生深刻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内容,实现创意表达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相关活动的实施过程如下。

一是故事封面设计(美术设计)。学生根据个人理解,运用绘画软件或传统绘画工具设计《牛郎织女》故事封面。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参考经典书籍封面设计案例,注重色彩、线条、形状等元素的运用,以突出故事的主题和情感氛围。一名学生选择深蓝色为主色调,绘制牛郎织女在银河两岸相望的画面,配以闪烁的星星和飘逸的云朵,营造浪漫而略带忧伤的氛围,展现了对故事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二是故事配乐制作(音乐创编)。教师组织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分析其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与情感表达的关系。故事开头,演奏者用舒缓的钢琴曲作为引子,就像天河在夜空中静静流淌一样,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随后,演奏者加入温柔的弦乐,描述牛郎和织女在田间地头相遇、相知、相爱的画面,营造温暖和甜蜜的氛围。在牛郎和织女被迫分离时,演奏者用忧伤的小提琴独奏表达痛苦和无奈,让人听了忍不住落泪。最后,演奏者用欢快的管弦乐表现他们每年七夕相会的喜悦和激动,仿佛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爱和希望。学生先分组为《牛郎织女》配乐,选择合适的乐器,展现不同的场景,然后组合音乐素材,为故事增添艺术感染力。例如,一组学生运用古筝的悠扬音色表现织女的温柔善良,一组学生用鼓的激昂节奏象征天庭的威严,一组学生着重通过音乐的起伏变化展现故事的情节发展。这个过程提升了学生的音乐感知和创作能力。

三是故事溯源(历史文化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古籍、文献资料以及网络资源,深入探究故事的起源、演变和传承过程。他们发现:《牛郎织女》起源于远古星辰崇拜,当时人们将牛郎星与织女星人格化;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加入鹊桥、七夕相会等情节,故事基本成型;此后,它被口口相传并以戏曲、文学作品等形式传承,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爱情传说,承载着人们对爱情的美好期许。学生根据这些资料制作翔实的历史文化研究报告,并在班级内分享交流,既拓宽了历史文化知识面,又增强了文化传承的自觉性。

四是故事剧本创编与表演(综合实践活动探究)。学生综合运用在各学科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创编《牛郎织女》故事剧本。剧本创编过程中,学生通过丰富角色设定、增加冲突和悬念、融入现代元素、创新结局等方式改编故事,让牛郎织女故事剧本更具吸引力。以融入现代元素为例,学生在牛郎和织女的相会方式、交流方式等方面加入现代科技元素——每年七夕,牛郎开着自制太阳能星际飞船,靠量子导航直奔织女星,或织女乘坐超光速粒子飞行器瞬间穿越银河,到达牛郎星。见面后,牛郎用折叠式全息投影仪展示孩子成长影像,织女通过脑电波通讯器分享培育的奇花异草。完成剧本后,学生分组排练、表演,在表演中深化情感体验,锻炼口语表达、肢体语言运用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作者单位:鄂州市华容区华容镇周汤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