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结构化思维的小说深度教学探究
作者: 吴毓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小说,感受小说文体的特征,深刻理解小说的本质,构建与内化小说知识体系呢?本期小说教学专题从结构化思维促进小说深度阅读、借助逻辑思维促进小说深度阅读、紧扣虚构特点促进小说深度阅读等方面进行探讨。
基于结构化思维的小说教学强调,运用关联、整合的思维方式将小说中零散的显性和隐性信息有机整合,形成清晰、有条理的学习路径,促进学生形成深度认知。本文以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变色龙》教学为例,进行具体阐释。
一、梳理显性内容,探析情节结构
显性内容指文本中既有的、可直接读取而不必通过再加工获取或理解的信息,比如标题、人物、事件等。教师在教学《变色龙》时可以引导学生圈画文本关键词,梳理显性内容,探析情节结构。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标题的含义。通过课前预习,大部分学生发现:表层含义?上,变色龙是一种蜥蜴,它的皮肤颜色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深层含义?上,这篇小说用“变色龙”比喻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警官“善变”、出尔反尔、见风使舵的特点。接着,教师设计“了解一件事”基础性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读课文,圈点勾画人物、事件等关键信息,并试着用一句话说说本文以“变色龙”为题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阅读后基本能概括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如“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指’的案件,对这个案件进行了五次判定,最后难堪地离开”。这说明学生已经基本具备按照“人物+事件”或“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括小说内容的意识,但在事件情节概括的完整性上还需要教师引导。于是,教师引导学生以“变”为主线梳理全文结构,并思考:随着“狗咬人指”事件的发生和“狗主人是谁”的猜测不断改变,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和裁断变化了几次,每次分别是什么情形?学生分小组探讨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六次变化。如第一次,奥楚蔑洛夫听了赫留金的申诉,不知狗主人是谁时,对小狗的态度是“野畜生,疯狗,把它弄死好了”,对赫留金的态度是“肯定赫留金被狗咬了”;第二次,人群中有人说好像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对小狗的态度是“它怎么会咬着你的”“它是那么小”,对赫留金的态度是“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第三次,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对小狗的态度是“下贱胚子”,对赫留金的态度是“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绝不能不管”等。最后,教师要求学生用表格整理奥楚蔑洛夫六次“变色”,明晰小说情节结构,并根据表格复述情节,分析奥楚蔑洛夫不断“变色”的原因。大部分学生认识到,奥楚蔑洛夫之所以反复“变色”,是因为狗的主人不同,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狗。
二、整合隐性内容,挖掘作品主题
隐性内容是隐藏在文本中需要分析思考才能理解的,需要运用关联、整合思维挖掘的作品的深刻意蕴,如小说人物形象、主题等。小说人物常能折射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教师在教学《变色龙》时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读文本,依据主线问题整合隐性内容,充分挖掘文本中蕴含的与人物有关的信息,更好地解码小说主题。
在以“变”为核心词探析情节结构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聚焦“不变”进行分析。教师提出主线问题:在奥楚蔑洛夫身上,“不变”的是什么?学生围绕问题反复读文本,发现奥楚蔑洛夫之所以不断变脸,是因为他的身份和性格不变——他是一个虚伪善变、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的警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个人物的性格的。有的学生说,从奥楚蔑洛夫对狗的称呼和态度的变化可以看出他的虚伪善变、见风使舵,因为他的态度随着狗主人身份的不同而多次转变,如时而是“野畜生,疯狗”,时而是“名贵的狗”“娇贵的动物”,时而是“下贱胚子”,时而是“怪伶俐的小狗”“好一条小狗”。有的学生说,奥楚蔑洛夫对底层民众和将军等权贵的语气态度有明显差异,如不知狗主人是谁时,他的语气坚决、强硬,专横跋扈,如“我绝不”“我要”“我现在就要好好教训他们一顿”;知道狗主人为将军或将军哥哥时,他的语气委婉、温和,极尽谄媚,如“哎呀,天!……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接着,师生一起总结:言为心声,作者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外在的变是为了表现人物内在的不变。
学生如果仅认为奥楚蔑洛夫是“变色龙”,只分析其形象及性格成因,就难以全方位剖析当时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也无法透彻理解作者契诃夫通过刻画群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意旨。因此,教师提问:“文中‘变’的只有奥楚蔑洛夫一人吗?其他人是怎样的呢?”学生继续读文本,将目光放在周围人身上。有的学生发现,周围人的表现让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看客,契诃夫笔下的群众也是看客,如从“木材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可见围观的人聚集之快和他们麻木、冷漠的心态。有的学生发现“四下一片寂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说明当时社会经济萧条、死气沉沉。有的学生将目光放在赫留金身上,根据“把血淋淋的手指头伸给人们看”“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发现他不正常,因为一般人被狗咬了会表现出紧张、担心、愤怒的情绪,赫留金却是洋洋得意。他为何会有这样的反应呢?学生沿着这条线索往下探讨,发现他是想以此讹一笔钱,进而分析出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为了钱居然不惜受伤,由此可见当时人的畸形变态心理,也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经济落后、穷人生活艰难。
在整体梳理情节、细部探究人物形象之后,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奥楚蔑洛夫能否‘不变’?”这个问题引发了激烈讨论,学生结合研读心得畅谈见解,教师适时引入创作背景,如“小说写于1884年,而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社会是沙皇统治最反动的时期”等,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奥楚蔑洛夫不能不变,也不得不变,因为想要在那样一个人情冷漠、腐朽专制的社会中生存下去,变是唯一的法则。至此,小说讽刺、批判沙皇黑暗统治政权的主旨不言自明。
三、拓展生活内容,建构形象意义
最后的拓展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自我反省。教师这样提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类似‘变色’的人或现象?你自己有没有‘变过色’?”学生分小组讨论。有的学生说,即使到了现代文明社会,“变色龙”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的学生说,契诃夫塑造这样经典的形象,目的不仅在于揭露人性的丑陋,批判当时腐败、畸形的社会,还在于聚焦现实生活,警醒世人。教师顺势引导:历经几百年,无论是外国还是中国,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变色龙”都不曾消失,今天读这样的故事,审视这样的人物,我们仍然有新的发现和领悟,这就是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任何时代都能在作品中有所折射,任何人都能在作品中发现自己。
在《变色龙》的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文本核心词“变”设计问题,从“如何变”到“不变的是什么”,再到“能否不变”,最后到“联系现实生活再说‘变’”,引导学生结构化地认知文本,层层推进地深入思考文本,并关联情节、人物、主题,把握小说的意义。这样阅读小说更显深度。
(作者单位: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