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单元导读实施有效教学

作者: 刘革非 李爱

借助单元导读实施有效教学0

小学三至六年级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之前安排了对整个单元教学起提纲挈领作用的单元导读。教师如何有效运用单元导读设计大单元教学,实现学生与编者、作者、文本的多维对话,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本文以统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单元导读为例谈具体做法。

一、精准解读,抓住单元教学要点

作为学习一组课文的风向标,单元导读起着统领单元教与学的重要作用。教师只有精准解读、认真分析单元导读内容,才能准确把握单元教学方向。一般来讲,单元导读由意境图和编者语两部分组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这两部分内容领会编者编写意图,从而对单元教学要素了然于胸。

首先,由画入境,奠定学习基调。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导读页都有一幅契合整个单元教学内容、符合教学情境的图画,它是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单元学习情境的助推器。如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触摸自然”,单元导读页的意境图是一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美景图:天空蔚蓝,白云依依,在一片郁郁葱葱的山谷中,绿树掩映,繁花灿烂,一个小女孩蹲下身子,轻轻地抚摸着一只梅花鹿,亲昵地给它喂食。教师可带领学生欣赏这幅图,感受美景,感知单元主题,激发他们学习单元课文的兴趣。再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人文主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整组课文感受中华传统习俗所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这个单元导读页的意境图是一组栩栩如生的剪纸图:狮子滚绣球、小孩放鞭炮、福娃贺新春……精美绝伦、活灵活现的剪纸图展现了中华传统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为单元学习奠定了基调,有助于学生自然地踏上传统习俗探索之旅。

其次,由言辨义,明晰教学要点。单元导读语包含引导语和提示语,用以揭示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体现了教材“双线组元”的编排特点,对于指导单元教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与引领作用。教师由言辨义,就能明晰教学要点,提升教学有效性。如,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引导语是“让真情在笔尖流露”。这句话非常简短,但内涵丰富,我们可以从中提取关键信息。第一个关键词是“真情”,它揭示了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两篇课文《匆匆》《那个星期天》以及两篇习作例文的内容都与表达真挚情感和内心体验有关。第二个关键词是“笔尖”,它指出了单元学习要点,要求学生能将真实感受倾注于笔端。第三个关键词是“流露”,它体现了单元学习难点,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学会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倾诉真情实感。

在单元导读页,教材还简洁明了地列出单元语文要素。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明确列出两个语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其中,第一点是阅读理解的教学目标,第二点是写作训练的基本目标。这提示教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要相互促进,教学课文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将从课文中学习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表达能力。

二、统筹把握,厘清单元逻辑关联

尽管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各单元的语文要素不尽相同,但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逻辑架构。因此,教师要全面审视教材,聚焦各单元的导读部分,统筹把握各单元教学目标及其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教学目标体系。下面以六年级上册的“理解文章内容”目标为例剖析这种逻辑关联。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要求学生由课文展开联想,激活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要求学生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同时,关注情节的推进和环境的渲染对于塑造人物的重要性。第七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要求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提升审美能力,将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提升到新的层面。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是对前面几个单元涉及的理解文章内容方法的延续和推进,体现了知识、能力的迁移、延伸。

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紧密联系的编排体系,很好地体现出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学会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形式更加丰富”。教师备课时如果能统筹把握教材,厘清单元语文要素的逻辑联系,就能有效实施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立足单元,助推学习目标落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施“导—融—结”的教学策略,有效发挥单元导读的作用。

“导”就是注重目标引导,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教师在教授单元课文前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导读,引导他们赏析意境图,阅读编者语,了解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清楚地知道这个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什么,需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预期实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单元导读页的意境图“石落水中,激起层层涟漪”,结合编者语“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思考,明确文章应围绕中心组织材料,接着让学生根据单元提示语明确人文主题,了解语文要素。明确了学习目标,学生就知晓了这个单元从课文学习到写作练习都要紧扣核心点,即围绕中心意思组织材料、表达观点。

“融”就是将单元各部分学习内容融为一体。作为单元学习的核心,单元导读不是独立的一部分,教师应将它和单元中各部分内容(如“课后习题”“口语交际”“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习作”等)有机融合,更好地发挥其导学作用。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导读页上,单元语文要素为“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课文《只有一个地球》的课后练习提出“结合关键句,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的问题;“口语交际”部分将单元语文要素融入其中,强调要“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词句段运用”中的“说说下面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同样凸显了这一语文要素。教师教学时整合、贯通这些内容是落实大单元教学的基础。

“结”就是及时回顾,查漏补缺。在教学整个单元之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引导学生对照单元导读中的要求,回顾、反思自己是否达成学习目标,及时查漏补缺。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小说单元后,教师要求学生对照单元导读内容,反思自己能否在读小说时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如果学生的理解不够到位,教师就要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如果学生已经达成学习目标,教师就可以通过布置写作任务,评价学生能否发挥想象力创编生活故事,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刘革非,天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爱,天门市万林实验小学)

文字编辑  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