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乡土达成目标
作者: 冯霞《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传承》是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活动课的内容,活动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地域辽阔,传统节日众多,仅教材中提到的就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泼水节、火把节等,如果不加选择地组织学生探究,教学时有可能出现蜻蜓点水的局面。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笔者立足乡土选择代表性节日引导学生学习,以期收到以点代面的效果。
精选乡土元素。教材提到的诸多传统节日中,只有端午节的起源与湖北密切相关。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形成于汉代,其起源自古至今说法不一,但流传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据说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皆与纪念屈原相关。屈原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也就是现在的宜昌市秭归县。秭归县现建有屈原纪念馆、屈原祠等,其中屈原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中藏品达8077件(套),珍贵文物有49件(套),史料研究价值极大。因此,笔者决定以端午节为重点,引导学生开展探究。
巧设教学环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结合活动课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伊始,笔者播放一组经过精心剪辑的节庆活动视频(具体节日涉及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泼水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并设置两个问题:①上述节目中,哪些节日在湖北盛行?②上述节目中,哪个节日的起源与湖北相关?学生观看视频后,立即发现端午节与湖北联系紧密。笔者随即将全班学生分成三组,让他们通过查阅资料等途径分别解决下面三个问题:①武汉过端午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各有什么含义?②端午节的起源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这个历史人物有什么事迹?③人们为什么过端午节,端午节今后是否还会流行?学生分头查阅资料解决问题之后,小组内相互交流,进一步完善资料、提升认识。随后,笔者要求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代表,通过讲述相关历史或现实故事、展示图片及影视资料等方式汇报本组研讨结果。为了检验各组学习成效,笔者精心设计了评价环节:一是以各组探讨的问题为内容,由其他两组和笔者对该组讲述的故事进行点评并计分;二是笔者按顺序展示一组图片(图片主题包括舞狮子、赛龙舟、贴春联、喝雄黄酒、饮菊花酒、吃月饼、包粽子)和一组诗词(包括《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元日》《寒食》《静夜思》《水调歌头》《元夕》《过故人庄》),由三个小组抢答描写端午节的作品,答对者计分;三是各组推荐一名学生上台说一句屈原所作的忧国忧民的诗句,以硬笔书法书写、展示,由另外两组和笔者共同点评并计分。三项得分相加,得分最高者被评为“探索研讨优胜组”。
深挖文化内涵。通过上述学习,学生对端午节的起源、习俗等有了清晰认识,但历史学习的目的不在于简单地记忆历史事件,而在于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因此,在学生探索、研讨、展示的基础上,笔者以端午节的起源和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为重点,进一步引导他们分析中国传统节日起源、变迁和传播过程中的思想文化,通过展望传统节日的未来,总结其中跨越时空的深邃思想和优秀文化,如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仍是主旋律。通过总结,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中蕴藏的道理、承载的文化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从而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武汉市七一中学)
文字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