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意识优化策略

作者: 汤鑫艳

信息安全意识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知道如何分辨信息的真伪、可靠性和安全性,就能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过滤出有价值的内容,高效地运用网络资源学习,免遭虚假信息的误导。

引导信息安全隐患排查实践。信息安全隐患排查实践有助于学生由被动接收网络信息转变为主动探究潜在的信息安全威胁。

排查前,学生需要掌握网络设备安全(如路由器设置、无线安全问题)、软件使用安全(如操作系统漏洞、应用程序权限)和数据存储安全(如本地文件加密、云存储安全性)等知识。排查时,他们需要利用这些知识识别潜在的风险,分析这些风险可能带来的个人资料泄露、数据丢失等问题,从而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查看网络连接、路由器访问控制列表和无线信号加密方式等,判断有没有未经许可的设备访问,如公开无线热点或设置弱密码保护可能导致黑客入侵校园网络,盗取学生及学校信息。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排查手机、平板电脑等个人电子设备。以手机为例,学生需要审核应用程序权限设置。有些应用程序可能过多地访问用户个人信息,如通讯录和位置信息,学生需要仔细评估哪些权限是必要的,哪些则是多余的,并学会调整权限配置。同时,学生需要检查手机上是否安装了来源不明的应用程序,因为它们可能含有间谍、勒索等恶意软件,会对手机数据和用户隐私造成严重威胁。

开设信息安全角色扮演活动。开设信息安全角色扮演活动可以使学生在仿真场景中感受信息安全问题,深入认识并掌握应对方法。以网络购物场景为例,学生有的扮演消费者,有的扮演不法商家或者网络诈骗分子。扮演消费者的学生上网购物时遭遇接收到貌似从购物平台发来的异常链接、请求录入银行卡信息、请求“安全验证”等情况,扮演诈骗分子的学生应尽最大努力劝说“消费者”点击链接、录入信息,而扮演消费者的学生应依据所学信息安全知识准确判断、做出反应。这一过程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网络诈骗的方式。教师可指导学生共同预测点击伪造链接、录入资料等行为潜在的风险,如银行卡中的资金被盗等,并通过查看网址正确与否、与平台客服联系等正确方法核实链接的真伪,进而掌握防护措施。

实施信息安全主题拓展项目。教师引导学生实施“校园网络安全卫士”“信息安全科普推广”等拓展项目,能够切实提升学生防护数据、识别风险和应急处置的能力。在信息安全科普推广项目中,教学以一段真实网购信息泄露,导致用户遭遇电信诈骗的视频切入,通过视频中受害者焦急的神情、骗子狡猾的话术,瞬间抓住大家的注意力,引发公众对信息安全隐患的思考。在理论讲解环节,学生运用精心制作的图文PPT,搭配生活实例,将晦涩的加密技术类比为保险柜锁具,把网络钓鱼描绘成骗子伪装身份的“钓鱼游戏”,帮助大家轻松理解。互动环节,学生引导公众开展限时抢答竞赛,题目涵盖刚刚讲解的要点,获胜者可获得信息安全主题小礼品。随后的模拟演练环节,学生安排人员扮演诈骗分子,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发起“攻击”,让参与者在沉浸式体验中掌握识别与应对技巧。活动结束前,学生发放内容翔实的信息安全手册,强化知识留存,切实提升公众的信息安全意识。

(作者单位:十堰市竹溪县教育局)

文字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