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四个基本环节

作者: 张运明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本文以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课“Photoshop图像处理”的教学为例,阐释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四个基本环节。

创设学习情境。教学“Photoshop图像处理”中的《路径与形状》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借助路径编辑绘制矢量图形,笔者通过“三步走”创设学习情境。第一步,笔者展示一个用Photoshop软件制作的冰淇淋,其逼真的造型、柔和的色调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第二步,笔者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明确探究路径:大家想不想制作这样的冰淇淋呢?制作这样的冰淇淋要用到哪些知识点,涉及哪些步骤呢?第三步,笔者引导学生在操作界面尝试用钢笔工具画出一个个外形各异的冰淇淋。制作过程中,不会借助工具画冰淇淋的学生主动向笔者请教操作路径;而能够借助工具画冰淇淋的学生不时向笔者请教如何画得更好。通过这三个步骤,笔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环节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明确梯度任务。有梯度的任务可以引导不同层级的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提升思维能力。对基础等级的学生,笔者设置的学习任务是:了解PS的工作原理及操作界面等基本概念,掌握PS手绘技巧、抠图技巧以及色彩调配、人像处理、特效处理、背景制作方法等。对提升等级的学生,笔者设置的学习任务是:熟练掌握软件各板块的使用技巧,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点,设计制作一幅平面设计作品。同时,笔者注重对同一个知识点搭建不同梯度的任务。如,对抠图技巧,笔者搭建了三个层级的任务:基础任务指向选区工具辨识,学生自主探究如何正确选用套索、魔棒、钢笔、调整边缘等工具完成任务;中层任务指向图像分析,学生借助实例,选用套索、磁性套索、魔棒、钢笔、通道、蒙版等工具创建选区;高层任务指向反馈分析,学生协作讨论,分析选框、套索、魔棒、钢笔和通道的不同作用和特点。三个梯度任务为后续的实操提供了理论支撑。

设置学习形式。教学“通道和滤镜”时,笔者设置了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两种学习形式。在学生独立完成建通道、加杂色、调节高斯模糊、调整色阶等基础学习内容后,笔者先让学生总结制作过程,如“先建通道、加杂色,调节高斯模糊,然后调整色阶,再回到图层载入选区,填充白色”,然后开启合作探究学习。笔者提出三个合作探究任务:一是合作构思,根据已经完成的“雾”作品,思考“雪”和“水滴”的制作方法,寻找制作方法的异同点;二是合作实操,仿照“雾”作品的制作流程,制作“雪”和“水滴”作品;三是合作交流,交流如何优化作品。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互教互学,制作出优秀的“雪”和“水滴”作品。在探究“水滴”作品制作时,有的学生说“把模糊调大一些,再加个动感模糊,水滴的效果就能呈现出来”;有的学生说“在调节高斯模糊的基础上,设置斜面和浮雕效果,水滴的效果可能更好”。

实施任务评价。在教学“抠人物头发”时,笔者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方法抠取,并思考“如何根据图像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抠图方式”。在学生通过独立实操、交流探讨等完成上述任务后,笔者实施三种评价方式,即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如,学生先从工具运用(如选框工具、羽化工具、蒙版工具)等方面评价自己“抠人物头发”作品水平;接着,小组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抠图作品各部分的融合程度;最后,教师从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和作品的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多元评价方式既有助于学生发扬长处,如关注抠图细节和操作技巧,又有助于学生改善短板,如丰富抠图方式等。教师可根据评价结果给予学生个性化辅导。

(作者单位:襄阳市保康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文字编辑  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