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用数字化资源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 龚亮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数字化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多媒体课件有助于教师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助力学生学习。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笔者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小熊一家分水果”的动画:熊爸爸带回4个苹果,要分给熊妈妈、小熊和自己。然后,笔者用动画展示将4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1个,还剩1个的过程,并提问:“剩下的1个苹果怎么分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分数的概念由此引出。最后,笔者在屏幕上继续呈现“小熊一家分蛋糕”的场景:一个圆形蛋糕要平均分给4只小熊,把蛋糕分成4等份,每份就是这个蛋糕的[14]。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直观地看到分数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产生的。
借助数学软件直观演示。借助数学软件直观演示能提升教学效果。教学“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时,笔者利用软件呈现透明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为了便于观察,笔者利用软件给容器标注了底面半径和高,并演示将圆锥容器装满沙子,然后缓慢地把圆锥容器中的沙子倒入圆柱容器中的过程。学生发现圆柱容器中的沙子只占了圆柱体积的一小部分。此时,笔者利用数学软件计数功能标记这是第1次倒入,重复上述步骤多次演示直至圆柱容器装满沙子。随着操作的进行,软件不断计数,学生清楚地看到倒了3次后,圆柱容器刚好被沙子填满。笔者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反过来,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由此,笔者呈现公式:V锥=[13]V柱=[13][Sh].
接下来,笔者利用软件改变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或高,再次演示倒沙子的过程。学生观察到,当底面积或高发生变化时,两者体积的倍数关系随之改变。笔者出示一个圆柱模型和一个圆锥模型,告诉学生它们的底面积相等,圆柱的高是圆锥的高的2倍,随之抛出问题:“如果我们用这个圆锥容器装沙子来倒满这个圆柱容器,需要倒几次呢?”学生先猜测,然后观察软件演示,最后讨论得出6次刚好装满。笔者引导学生推理:设圆锥的高为h,因为圆柱的高是圆锥的高的2倍,所以圆柱的高为2h,它们的底面积都为S,根据V柱=S×2h,V锥=[13S×h],可得[V柱V锥=2Sh13Sh]=6,即6次装满。
运用在线学习平台拓展学习空间。在线学习平台可以拓展学习空间,发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之前,笔者利用平台向学生提供预习资料,如演示不同类型三角形特点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内角和的奥秘,激发其探究欲望。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平台上丰富的教学视频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探析“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此外,学生可以在平台上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分享自己对于三角形内角和应用价值的认识。如学生提出:设计大型建筑时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特性,能构建稳定且坚固的结构;设计穹顶时,通过合理规划三角形的形状和角度,能使整个建筑承受更大的重量和压力。有的学生发现,三角形内角和在艺术创作中也有独特应用,如在绘画中,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原理构建画面,能使画面更加和谐、美观。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广阔的交流平台,助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实现跨学科学习。
(作者单位: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中心小学)
文字编辑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