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环境下的“融慧课堂”教学模式

作者: 夏满

智慧教育环境下的“融慧课堂”教学模式0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湖畔小学(以下简称“湖畔小学”)秉承神龙小学教育集团“适性教育”育人理念,依托智慧校园建设,打造“技术融通、家校融情、课程融智、成长融慧”的“融慧文化”特色。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基于“融慧文化”构建“融慧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学为中心”,致力营造具有融合、智慧特征的教学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湖畔小学基于对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现状的全面调研,以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导,构建了智慧教育环境下的“融慧课堂”教学模式,打造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教学新生态。该模式为学校提供了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可操作的智慧教学实施路径。

一、“融慧课堂”的内涵

“融”有调和、融合的意思,“慧”的本意是聪明、智慧,学校据此定位“融慧课堂”的目标指向。

“融”指智慧课堂教学环境下的关系融洽、资源融通、方式融合。关系融洽强调贯彻“学为中心”教学理念,促进课堂教学中同伴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教学环境之间关系的融洽,以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生态,实现课堂各要素协同育人的目标。资源融通强调将线上线下、学科内外的丰富课程资源,多样化的智能技术手段,以及“双师”甚至“多师”人力资源整合到课堂学习场域中,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支持。方式融合指以学为中心,将学的方式、教的方式、评的方式融合,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让教师和学生根据自身需求选取恰当的教与学的资源和工具,更好地达成课堂目标。

“慧”指学生在完成一项任务、达成一个目标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综合素养,具体体现在“慧生活、慧学习、慧创新”三个方面。“慧生活”指学生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心理品质,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慧学习”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意识、学习方式、学习成效等,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等要素。“慧创新”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关涉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要素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整体上看,“融”指向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慧”集中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融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融慧课堂”教学模式包括五个层级,从内到外依次为教学目标层、教学环节层、教学策略层、教学评价层、资源工具层(如图1所示)。

1.教学目标层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基础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基于此,学校结合实际学情,引导师生从“慧生活、慧学习、慧创新”三个方面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2.教学环节层

“融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涵盖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包括具有阶梯化特征的“导学、启学、融学、会学、研学”五个教学环节。课前阶段包括“导学”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在线学习,掌握浅层知识,并通过在线测评诊断学情,优化教学设计;课中阶段包括“启学、融学、会学”三个环节,旨在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进阶性的情境任务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完成知识的整体性建构;课后阶段包括“研学”环节,旨在通过任务和资源的推送,引导学生自主研学和创新实践,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核心素养。

3.教学策略层

为实现智慧教育环境下的深度学习,“融慧课堂”教学模式倡导教师采用情境化教学、支架式教学等教的策略,支持学生采用自我导向学习、个性化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学的策略。在教的策略方面,情境化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的实际条件出发,聚焦教学内容创设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支架式教学指教师通过提供学习路径指引和变式练习等学习支架,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在学的策略方面,自我导向学习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制订学习目标和计划,在教师鼓励下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不断强化自我管理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个性化学习指学生借助智能评价系统反馈的学情、推送的资源,明确个性化学习目标与内容,促进自身个性化发展;探究式学习指学生在教师发布的探究式任务驱动下开展独立探究或小组探究活动,提高协作交流、问题解决、迁移运用等能力。

4.教学评价层

在智慧教育环境下,为了更好地实现深度学习目标,“融慧课堂”教学模式将评价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设计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指在课堂教学之前借助智能技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做诊断,进而调整和改进教学设计,实现更加精准的教学。过程性评价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托智慧教学平台和智慧教室环境,跟踪、记录学生课堂学习的全过程数据,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为教师灵活调整教学预案、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终结性评价指在课堂教学之后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效果做出结论性评价,为教师制订下一步教学目标提供参考。

5.资源工具层

“融慧课堂”教学模式引导教师充分利用智慧教育资源和工具,创设支持学生深度学习的沉浸式学习环境、交互式学习资源等。智慧教育资源主要指云资源,涉及校本资源、区域资源、第三方平台提供的教育资源等。智慧教育工具主要包括智能化的软(硬)件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如“湖畔大脑”等智慧课堂学习软件及平板电脑、电子白板等硬件。课前,教师可以利用云资源进行教研、备课,学生可以通过下载、浏览云资源自主学习;课中,师生可以在平板电脑、电子白板的辅助下,通过智慧课堂学习平台上的学科教学工具和各类应用开展互动交流、在线检测等学习活动;课后,教师可以通过智慧课堂学习平台推送个性化练习,学生在线完成练习后,教师可以借助平台全面了解学情,进而调整、改进后续教学。

三、“融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要素

1.规划主题单元

从内容单元到主题单元的教学内容转型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与按照教材编写逻辑组织教学结构的内容单元教学不同,深度学习倡导的主题单元教学立足学生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主动调动相关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通过对聚焦主题的相关内容进行跨单元、跨学科整合,体现教学内容的情境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从而在课程教学层面实现跨学科综合育人。因此,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融慧课堂”教学模式主张聚焦主题构建单元,其教学设计以规划主题单元为首要任务。

2.设计学习活动

第一,设计引发深度学习的情境任务。以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导的“融慧课堂”教学模式不仅着力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概念、原理、知识、技能,还着力培养学生在复杂情境中解决问题的高阶思维能力。这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把握真实性、劣构性和挑战性原则,并依据学科特点和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设置难度适宜的学习任务,使学习任务既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又能让学生“跳一跳”就完成。

第二,确定促进深度参与的活动组织形式。“融慧课堂”的活动组织形式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提升学生的沉浸式学习体验,让学生真正经历思考、探究的过程,自主、能动地建构知识。常见的活动组织形式有角色扮演、游戏闯关、小组辩论、分组抢答、头脑风暴、成果展示等。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科特点、课时安排等灵活选择活动组织形式。

第三,选择支持深度学习的活动资源。深度学习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工具作为学生的学习支架,促进学生持续探究。活动资源的种类应多样化,可以是图片、动画、音频、视频、文本资料等学习资源,也可以是评测量表、思维导图以及实物展台、几何画板、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学科教学工具。具体操作时,教师要根据活动需求选择特定的资源。

3.开展全过程教学评价

为实现智慧教育环境下的深度学习,“融慧课堂”教学模式将评价嵌入学习活动中,依据深度学习目标,为学生持续提供清晰的学习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课前,教师通过导学任务单引导学生明确教学评价标准及方法,并借助智慧课堂学习平台为学生推送文本资料、视频资料、在线测试题等学习资源,然后根据学生自学反馈情况诊断学情,发现学生在认知基础、学习倾向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总结学习重难点问题,进而对教学目标、内容、资源、过程等进行弹性化设计。

课中,教师通过推送在线测试题或口头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掌握与迁移运用知识的情况,再次明确教学评价标准及方法;在组织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依托智慧课堂学习平台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多维度、多层次地记录学生在互动交流、实践操作等环节的表现,如学生在抢答、提问、发言、点赞、讨论、作品展示等方面的行为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绪状态、学习效果、思维发展等;发布自评量表,督促学生自我反思与评价。

课后,教师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作业,并借助智慧教学平台的学情画像功能分析学生学情,为学生推送表述准确、要求明确、难度适宜的作业,帮助他们巩固薄弱知识点,并对其进行针对性辅导。此外,教师要注意增强作业的可选择性,除常规的纸笔练习外,还应紧密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基于学生校内外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布置主题学习、跨媒介创意表达等综合性作业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作者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湖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