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猴王遇到新技术

作者: 代婷 李淑红

当美猴王遇到新技术0

《我是小小美猴王》是为二年级学生开发的一节轻器械韵律操体育课。这节课将“金箍棒”技巧训练和韵律操组合教学,很好地体现了“融慧课堂”教学模式所倡导的“资源融通”与“方式融合”设计理念。课堂上,学生化身“孙悟空”,在“美猴王拜师学艺”的趣味化情境中掌握转棍的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

一、资源融通,打造无边界课堂

“资源融通”强调将线上线下的课程资源、适切的智能技术手段以及多层面的教师资源整合到课堂学习场域中,以打造无边界课堂,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支持。本节课包括“拜师”“学艺”“功成”三部曲,穿插其中的课程资源、智能技术、教师资源如下。

1.精心设计课程资源

针对这节课的教学,笔者从武汉市教育云空间整理出两类课程资源:一类是辅助课堂教学的微课,包括《我是小小美猴王》韵律操完整动作示范视频、辅助学生进行技术练习的分解动作视频,以及《棒棒操》《绳操》等韵律操视频;另一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网络资源,如《十八般兵器》介绍视频、六小龄童舞棍视频、少林棍法表演视频等。

2.精心选用智能技术

在数字技术赋能教育的背景下,如何选用适切的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是教师要着力思考的问题。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笔者选取以下五种技术手段。一是武汉市教育云空间——主要用于提取教学视频、自评表等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可以在课堂上呈现,也可以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有利于实现家校互通。二是基于数字化学习平台建立的班级群——主要用于发布教学任务,为学生前置学习“打卡”、交流展示成果作品等提供平台,为教师课前了解学情、拟定教学重难点提供支持。三是运动手环——主要用于监测学生的运动心率。这个设备的引入有助于师生合理调控运动量,保障运动强度。四是平板电脑——主要服务于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为学生对照分解动作视频进行强化练习、提高动作熟练度和规范性赋能。五是移动电子白板——主要用于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相关教学资源,更好地调控课堂节奏、反馈学习效果。

3.精巧选配师者角色

除了现场执教这节课的体育教师,本节课还选配了更多的师者角色。比如:学生课前参照教学视频在家自主练习时,父母可以成为助教老师;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练习时,组员互为小老师;学生课后打开网络链接自学花样棍法时,可以将视频中的六小龄童、表演少林棍法的师父等看作校外导师。网络联通课堂内外,让多元的师资融入一节课的教学成为可能,让时时可学成为现实。

二、方式融合,力求教、学、评一致

“方式融合”指学的方式、教的方式、评的方式相互贯通、相辅相成,以落实“学为中心”的教学,达成“教-学-评”一致性。具体教学环节如下。其中,导学对应“拜师”,启学、融学对应“学艺”,会学、研学对应“功成”。

1.导学,通过前置学习精准定位学情

韵律操具有强身健体、提升审美能力等价值。二年级学生表现欲和模仿力较强,喜欢音乐、舞蹈,对体育器材感兴趣,并且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基于此,笔者提前录制完整的“孙悟空舞棍”示范视频,并在课前导学环节发布自学任务,鼓励学生观看视频,模仿练习,并将自己舞棍的视频上传到学习平台。通过在线上评价学生的作品,笔者发现学生在技术动作和学习情感方面的表现差异较大,由此确立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①90%以上的学生初步学会移动转身和双手转棍动作,体验韵律活动的乐趣;②初步体会信息技术对于学习的助力;③依托榜样增强学习意志与情感。

2.启学,基于初学反馈明确技术要点

开课热身之后,笔者先以视频集锦的形式呈现学生的前置学习成果,接着让学生利用“火眼金睛”寻找他们舞棍的优点和不足。学生畅所欲言,提出“学生1的动作很熟练”“学生2的脚步有些不稳”“学生3转棍不流畅”等想法。然后,笔者现场示范舞棍,让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找差距,明晰后续学习重点。最后,笔者基于学生的课堂反馈,提示本节课要掌握的三个技术要点:①移动转身要重点把握脚步的方向和顺序,注意保持身体平衡;②双手转棍要重点掌握左右手旋接方法,强化手腕的柔韧性与控制力;③组合动作要注重完整性和协调性,节拍准确,表现出动感。“孙悟空”的“学艺”之旅由此开启。

3.融学,聚焦目标达成开展自主学习

这个环节,笔者出示“平板寻宝”任务,引导学生分组学习转棍的技术动作,争当“美猴王”。学生5人一组,打开平板电脑,选取相应的任务文件夹,逐个自学。通过查看任务文件,学生明确了练习要求,如练习时要保持一米间距,确保安全;要关注运动手环上的心率数据,避免长时间低强度运动造成的无效训练,以及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可能带来的身体损伤;要关注每个动作的技术要点,把动作做准确、连贯。笔者在巡视指导的过程中,对集中的技术问题,面向学生集体讲解、示范;对个别的技术问题,引导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合作练习;对技术达标的学生,及时奖励“紧箍咒”头饰。随后,笔者组织学生借助“金箍棒”做“弹跳力与节奏感”“柔韧性与核心控制”“移动速度与协调性”体能练习,向学生传递自主运动的精神。

4.会学,通过动作创编实现学习迁移

“会学”强调学以致用。在技术目标实现后,笔者引导学生查看平板电脑中的课程资源,一方面让学生熟悉下节课的技巧训练内容;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引导学生在本节课所学动作的基础上自主创编,个性化地舞棍。学生自主练习后,笔者邀请自愿展示的学生穿上红色披风,戴上“凤翅紫金冠”头饰,向全班展示他们创编的新动作。学生不仅灵活、有力地抛棍、转身、接棍、转棍,还穿插抓耳挠腮的动作,生动地演绎出美猴王的风采。

5.研学,针对学习重点设计评价活动

下课前,笔者先用移动白板呈现评价表,引导学生评价自我表现。通过自评,学生不仅回顾了课堂所学,还总结出“棍也被称作‘棒’,是一种武术兵器,具有轻巧方便的特征”“第一段韵律组合要一拍一动,动作次序为‘走步定位、移动转身、原地踏步且体前转棍’”“双手转棍要注意握住棍的中段、主动翻腕”等。然后,笔者引导学生从“认真练习、合作互助、勇敢表现、动作准确”等维度对自我表现进行等级评价,以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评价能力。此外,笔者布置课后任务,引导学生从武汉市教育云空间中查看评价表,要求他们根据评价表的内容与父母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所得,并选择性地请父母为自己录制一段舞棍视频,上传至班级学习平台进行交流、展示,让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父母的鼓励性评价中得到增强。

(作者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湖畔小学)

责任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