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教学基本策略

作者: 何郁

统编版语文教材增加了大量现代诗篇目,许多诗作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等是首次进入教材。这样的调整不但体现了教材编者对现代诗教学的重视,而且反映了现代诗在当代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由于语文中考、高考很少考查现代诗,导致部分教师对现代诗教学不够重视。如何有效开展现代诗教学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教学策略上下功夫,探索现代诗的独特性及其教学价值。

一、具有联系对比研读的意识

现代诗与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只有清楚这种联系,才能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准确地看到现代诗的面貌。

现代诗与古典诗歌联系十分紧密。余光中写《乡愁》,一方面沿用了中国传统的乡愁母题,另一方面在造句方式和整饬的结构特征上与《诗经》一脉相承。《乡愁》一共四节,以时间为序,每节安排一个中心意象。虽然每节的时间词与中心意象不同,但是每节都运用“乡愁是……”“我在这头”“……在那头”的句式,再加上“一枚小小的……”“一张窄窄的……”“一方矮矮的……”“一湾浅浅的……”等结构相同的数量词及叠词在每节中相同的位置复现,便构成了节与节之间的对称与均齐。我们将《乡愁》与《蒹葭》对比来看:《乡愁》调换吟咏对象而翻新,层层推进,情深意长;《蒹葭》变化地点而重唱,内容层层推进,表达了对“伊人”的思慕之情。

现代诗与外国诗的联系也十分紧密。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在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和语言特点方面都与惠特曼的《草叶集》有内在联系。两人的诗作都塑造了一个巨人形象,都有一个隐身的巨人活跃在诗中:惠特曼是写“自己之歌”,体现主宰一切,世界为之一新;郭沫若是写“狂飙突进”,体现毁灭、创造,舍我其谁。

因此,我们研读现代诗时不能只讲诗歌本身,而要把它放到古典诗歌、外国诗歌等不同类型诗歌的复杂情境中加以考量,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现代诗的面貌。

二、注重对个性意象的深度考察

“个性意象”指在现代诗创作过程中被诗人写进诗歌的个性化的意象。在现代诗中,每个意象都独具魅力。戴望舒写进《雨巷》的丁香一样的女郎,优柔、婉曼,散发着孤独忧伤的气息;“红烛”进入闻一多的诗歌后,就带着闻一多的色彩,哭泣着伤痛着燃烧自己;艾青笔下的“保姆”隐忍、宽厚、默默承受一切,用贫瘠的乳汁抚养自己的孩子,也抚养他人的孩子;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像恋爱一样纯真,像新娘一样深情。写进每首现代诗的意象都是独立的,即便诗人反复写过某种意象,每次下笔也是全新的表达。

这一点和古典诗歌差别极大。在古典诗歌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意象渐渐具有了符号化的特征,被固定下来。比如,一提到垂柳,我们就想到送别;一提到松树,我们就想到坚贞;一提到鸿雁,我们就想到思乡情。类似的还有古人登高必有一“哭”,哭山河、哭时局、哭自己的流浪生涯,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古诗用典必委婉表意,诗人往往用古人说、故事说、古书说表达自己的心声,如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香草美人从屈原的笔下一直流动到苏轼的笔下,象征着怀才不遇、忠贞贤良、心怀美好。现代诗的意象相对自由,诗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每次写都力求出新。教师从独特意象入手教学现代诗就能摸到现代诗的脉搏。

所谓“深度考察”就是要读出意象的独特魅力。我们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例作一点分析。这首诗共两节,前一节描写意象——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后一节回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以“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交代诗人所爱。教学这首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的意象是这只独特的鸟,它是这首诗独特的魅力所在。这只鸟,你在古代诗歌里见不到,在其他诗人的作品里见不到,甚至在艾青自己的其他诗作里也见不到。它是独立的“这一个”,无比深情,无比痛苦,无比挣扎,无比孤独,无比悲愤,也无比无可奈何。它眼见着土地被击打(“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河水被汹涌(“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风被激荡(“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但无能为力。所幸的是,它还能见到无比温柔的黎明,还能在黎明到来前歌唱。这只鸟就这样一直歌唱,直到声嘶力竭,直到死去——就是死去,也要让羽毛腐烂在土地里。这是一只什么鸟?这是一只精卫鸟、一只杜鹃鸟,这是一个赤子、一个游子、一片土地的儿子。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独特的意象,一个极具个性化的文学形象。教师教学时如果能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这个独特的意象,概括它的特征,分析它的内涵,涵泳它的韵味,学生就能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增强鉴赏现代诗的功力。

三、抓住现代诗阅读教学的特点

现代诗形式自由,意蕴丰富,其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现代诗时不能“据实”地解读和分析现代诗,而要根据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特征引导他们通过诵读和想象走进诗歌。

笔者以一名教师执教《再别康桥》时不太成功的实践为例,对此作简要分析。其教学过程大致如下:在学生诵读整首诗后,教师展示通过网络检索收集的关于剑桥的照片,引导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欣赏对应的诗句。笔者认为,这种教法是违反现代诗阅读教学原则的。首先,写进诗中的“康桥”不等于剑桥,尽管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离不开剑桥。其次,写进诗中的“康桥”是一个独特的诗歌意象,体现诗人独特的审美情操,必须按照文学形象的鉴赏规律来品读。最后,即便可以参考某些背景资料,教师也不能引导学生如此“据实”地阅读现代诗。诗无达诂,我们自古以来就反对胶柱鼓瑟,古代诗的阅读如此,现代诗的阅读也应该如此。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把诗歌中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从而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关于现代诗教学要注意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特征,笔者以一名教师执教的一年级上册的一首诗《四季》为例进行分析。执教者用了将近28分钟时间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情感,即反复地分析“××来了,××说什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说”。其实,这节课完全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尊重客观规律,根据学情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上。具体可以这样教学:用12分钟左右的时间引导诵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读出情感体验,在想象和联想中生发个性感悟;再用12分钟左右的时间引导学生模仿写诗,鼓励他们大胆创造,达到多角度认识四季之美的目的;接着用12分钟左右的时间拓展阅读,为学生提供描写四季之美的其他诗篇,帮助他们打开一扇新的阅读窗口,让他们知道描写四季之美不止一种写法;最后用4分钟左右时间分析诗歌的最后一节,讨论其写法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学生讨论不出结果也没关系,教师可以适当提示一下(与传统诗的句式固定相比,现代诗更注重自由与灵活)。这样教学,学生的阅读素养就会慢慢地提高。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和鉴赏现代诗?本期4篇文章主要从两方面对此进行探讨。一是基于现代诗的特点,探究现代诗教学基本策略;二是从课程标准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要求角度,探讨现代诗教学中如何涵养学生的审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