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诗教学要涵养审美素养
作者: 徐静茹 喻静蕾
审美创造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之一。在小学阶段开展现代诗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感知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现代诗为例,探讨通过现代诗教学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
一、紧扣朗读,感受节奏之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吟诵诗歌,有助于学生感知融于文字的意象和情感,进而读出诗的意韵,感受诗的节奏美。
在学习统编版语文四年级《短诗三首》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比较现代诗和以往学习的古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诵读后发现现代诗的诗句长短不同、字数不等、格式不一,感受到现代诗形式自由的特点。在了解了现代诗形式上的特点后,教师指导学生有节奏地读诗,告诉学生读现代诗要注意语速和停顿,要边读边想象画面,才能感受到诗歌的节奏美。以《繁星(七一)》教学为例。这首诗以“回忆”为主线,营造出温馨动人的场景,诗人童年的幸福、对母亲的依恋在叙述中缓缓地流淌出来。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语速朗读,将诗中的情感和意境表现出来。教师在示范读时,提示学生读“这些事——”时,注意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体会它暗含的绵长的思绪。教师还提示学生读“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三个短语时语速要慢,语调要轻柔,要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并展开想象,感受到温馨画面中蕴含的母爱,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感悟意象,领略意境之美
在现代诗中,诗人往往通过巧妙选择和组合意象传达独特的思想感情,构建出或优美或深沉或活泼的意境。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感悟现代诗的意象,进而让他们领略现代诗的意境之美,能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绿》教学为例。这首诗意象丰富,诗中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教学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联想,实现物象到意象的转化,进而领略诗的意境之美。学习诗的第三小节“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时,教师可以从“风”“雨”“水”“阳光”等平常的物象入手,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想象在哪里看到的“风”“雨”“水”“阳光”,它们是怎样给大自然带来“绿”的。学生经过启发可能会想到:春天的风拂过万物时像是带着绿色的颜料,它走过的地方都是绿色;雨滴落下如同绿色的珠子滋润着大地,让大地变成了绿色的地毯;流水欢腾像是绿色的绸带舞动在山川之间;阳光照耀下,一切都像是绿色的锦缎,闪耀着绿色的光芒。学生联系生活大胆想象,让这些物象不再普通,成为充满生命力的“绿”之意象。
三、学习表达,鉴赏语言之美
现代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出非凡的语言之美,而理解其表达手法是鉴赏这种美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语言的表达技巧,能让他们领悟诗歌的语言之美,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象征手法赋予词语丰富的内涵,对诗歌语言美的呈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繁星(一五九)》中,“天上的风雨”象征外界的困难,“你的怀里”(即母亲的怀抱)象征安全、温暖的避风港。象征手法的合理运用不仅使这首诗的语言简洁且具有感染力,还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极大地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现力和美感。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的象征物联想日常生活中的类似形象,培养学生的感知与联想能力。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母爱体验理解诗句“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让他们以“母亲的怀抱”为切入口,回想自己遇到挫折如考试失利、和朋友吵架时母亲安慰自己的场景,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母亲的怀抱”象征着安全、温暖的避风港,当“风雨来了”时,这个避风港能帮助他们抵御外界的烦恼。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排比手法。“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诗人赋予风、雨、水、阳光以“绿”的特性,使它们成为传播绿色的使者,一连四个句子铺排在一起,表现出作者因“到处是绿的”、满眼都是绿色而感到喜悦。风会带着绿,雨会降下绿,水会流淌绿,阳光会闪耀绿,各种各样的绿让整个世界活了起来,充满了动感,展现出大自然景物在绿色“统领”下的奇妙融合,凸显出诗歌语言的灵动与活泼。教师要让学生沉浸在这绿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自然氛围中,感受诗歌语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四、实践创作,表现诗歌之美
现代诗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开展诗歌创作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仿写练习。初期,教师可引导学生模仿教材中的现代诗进行创作。在要求学生仿写《繁星(七一)》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结构与情感:这首诗以“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开篇,点明主题;接着用简洁却饱含深情的场景“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勾勒出诗人回忆中的美好画面,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母亲深深的眷恋之情。在学生开始仿写练习时,教师要求学生先确定一个主题,比如“温馨时刻”,然后仿照原诗结构写诗。如一名学生仿写出“这些事——是铭刻于心的温馨:烛光的桌前,生日的歌声里,家人的拥抱间”,突出温馨的氛围。通过仿写,学生不但掌握了通过场景描写烘托情感的方法,更好地理解了诗歌的结构和情感表达方式,而且提升了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创作。一名学生学习了统编版语文四年级第三单元的诗歌后,创作了一首名为《春之舞》的诗:“春天是一位舞者,穿着五彩的花裙。微风是她的舞步,轻盈又迷人。花朵是她的裙摆,摇曳在每个清晨。雨滴是她的发饰,晶莹闪烁着欢欣。鸟儿为她歌唱,溪流为她弹琴。春天这位舞者,舞出世界的缤纷。”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灵活运用。就像艾青的《绿》对“绿”这一意象的丰富呈现一样,学生将春天具象化为一位舞者,用“五彩的花裙”“微风舞步”“花朵裙摆”“雨滴发饰”等意象,生动地描绘出春天的生机与美丽,展现出春天如同舞者般的灵动姿态。学生还通过描写“鸟儿歌唱”“溪流弹琴”,赋予自然物以人的行为,这与所学《绿》诗中运用的拟人手法(如“所有的绿……挤在一起”)一致,使诗歌充满了情趣。这样的创作过程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徐静茹,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喻静蕾,武汉大学附属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