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脑风暴法助力习作质量提升
作者: 段苑
头脑风暴法由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首创,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的基本做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其间不考虑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直到所有可能都提出来为止。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运用头脑风暴法能调动学生思维,促使他们产生各种新奇、有趣的想法,从而较好地解决习作无思路、无素材的难题。笔者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我和 过一天》”为例,谈谈头脑风暴法在习作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写谁才精彩?
第四单元的习作要素“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与本单元所学的课文《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紧密关联。本单元习作页提示学生,除课文中的神话人物及大家熟知的哪吒、葫芦娃、白雪公主等,“你还喜欢哪些人物”,旨在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课文及看过的图书、动画片等,思考自己准备选择谁进行写作。表面来看,让学生自由选择写谁并不困难,但事实上,教师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视野往往会局限于习作提示页提到的人物和教材中学过的人物。
为了预防这种情况发生,笔者出示学习单1,要求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法,在3分钟内把能想到的人物全部罗列出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交流时遵循以下原则:追求数量,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人物最多;提倡独特,比一比谁想到的人物与众不同。
《我和____________过一天》学习单1
[我想和这个人一起过一天(右方填人名)\&\&]
小组交流后,各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由于引导得当,学生交流时思维不再受教材局限,除提到孙悟空、嫦娥、女娲、太上老君、东海龙王、后羿、神农等中国神话人物,还提到洛基、阿波罗、奥德修斯、小美人鱼、爱莎公主、雅典娜、宙斯等西方神话人物。就数量而言,选择孙悟空的学生最多,占全班总人数的26%;其次是嫦娥和女娲,各占全班总人数的10%。由此可见,头脑风暴法的使用在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拓宽要选择的人物面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怎样写才精彩?
通过上一个环节的头脑风暴,学生确定了写作对象。就习作教学而言,这仅仅是开端,因为习作的主体是事,学生只有围绕写作对象构思出精彩的故事,才能高质量完成习作任务,而这恰恰是困难所在。困难的核心不在于学生讲不出故事,而是就长期的教学经验来看,教师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讲出的故事内容往往比较老套,一部分学生甚至会照抄教材提示中的内容。
为改善这种状况,笔者设计了学习单2,再次利用头脑风暴法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打开思路,将能想到的新奇、好玩、有趣的事情全部列举出来。
《我和____________过一天》学习单2
头脑风暴法在帮助学生构思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全班交流中,学生构思出的事情十分丰富。仅以孙悟空为例,学生构思出登上月球、去天宫旅行、参加奥运会、参加校运会、去龙宫探险、拜师学艺、在天庭闯祸等事情。每件事情的情节都丰富多彩,如围绕登上月球这件事,学生构思出“我”和孙悟空一起在月球上撒欢儿、遇见了月球居民巨兔族等情节。所有关于孙悟空的事情和情节汇集到一起,就构成一个资源“百宝箱”,学生稍作筛选和加工,习作内容就丰满而精彩了。如写与孙悟空一起过一天的一名学生,选择登上月球遇见巨兔族、参加奥运会破纪录、在龙宫与水族比武取胜三个情节,将文章写得新颖有趣,扣人心弦。
三、怎样改才精彩?
经过第二个环节的头脑风暴,学生初步完成了习作任务,一部分学生还写出了质量较高的习作,但将这些习作放到一起观察时,笔者发现班上超过60%的学生以“刚刚发生的事情是一场梦”结尾。为了解决学生习作结尾雷同的问题,笔者设计了学习单3,运用头脑风暴法帮助学生修改习作结尾,使其具有新意。
操作的方法是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学习单,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各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再次绽放。还是以孙悟空为例,学生想象出孙悟空驾着筋斗云送“我”回家、孙悟空扛着金箍棒消失在窗前、孙悟空走进墙上的照片里、孙悟空把金牌送给“我”后挥手告别了、孙悟空把“我”从天庭扔下让“我”从梦中惊醒等结尾。此外,学生围绕洛基想象出他把“我”扔进北冰洋让“我”飘回了家、围绕嫦娥想象出她坐上宇宙飞船飞走了、围绕爱莎公主想象出她打开冰箱走进去就消失了等有趣的结尾。相比之前“这是一场梦”的结尾,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法修改的结尾新颖度明显提升,而结尾的提升也促成了整篇习作质量的提升。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