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工具赋能语文跨学科学习
作者: 李姗姗在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图像处理软件、数字画板、“放大镜”APP、三维模拟植物生长工具、虚拟白板等数字工具,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与作者对话,提高探究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一、图文同现促文本感知
在语文与美术融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播放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将学生带入相关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文本对话,更好地感知作者要抒发的情感。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清平乐·村居》是宋朝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先在大屏幕上播放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问题:图片中一共有几个人?这些图片想要表达什么?你在图片中感受到了什么?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选择动漫图片,让学生分析图片的颜色搭配和结构特点,借助图像处理软件和数字画板等工具,带领学生逐步分析诗词中的哪句话对应图片上的哪些景象(“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描述的是溪边低小的茅屋以及碧绿的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描述的是悠闲的农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描述的是三个儿子在做的事情),引导学生感知白描手法,理解词人通过描述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展现农村的乡土风俗,表现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的写法。同时,词人通过对家庭和睦、子女勤劳的描述,表达对美好家庭生活的赞美和期许。这样,教师将诗句与具象的图片结合在一起讲解,更好地引导学生感知了文本内容及其传达的情感。
二、模拟探究促原理把握
在语文与生物学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字技术,以可视化方式呈现文本中体现的生物学原理,帮助学生克服由于文本涉及的知识概念性、抽象性相对较强而造成的理解困难,更快更好地掌握文本内容。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科普散文,作者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很多学生对爬山虎这种植物较为陌生,不能很好地进入文本情境,理解爬山虎攀爬的原理。教师可以引入三维模拟技术对爬山虎生长的不同阶段进行动态模拟,并借助“放大镜”APP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不同阶段爬山虎的状态,如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色的,长大后变成嫩绿色。教师可以借助模拟APP帮助学生参照模拟影像理解文本细节,如“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等。教师还可以引入相应的视频、图片和数字工具,带领学生分析爬山虎的脚和蜗牛的触角的相似点,引导学生借助科学知识总结爬山虎的成长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自己所学的生物学知识以及三维模拟植物生长的视频回顾文本,加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跨学科教学效果。
三、虚拟应用促概念理解
借助数字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推动语文与数学的跨学科融合,以此促进学生借助数学知识理解新的概念,提升综合素质。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是科普小品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纳米”概念,教师借助虚拟白板和数字计算软件等工具让学生了解“1米=10亿纳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惊叹于纳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小,但仍有部分学生无法对“亿”这个数量单位形成具体感知,自然难以感知纳米到底有多小。这时,教师设置三个活动引导学生具体感知“1亿”。活动一:探究1亿张纸摞起来大约有多高。学生先测量出100张纸叠起来的高度,然后通过计算工具推导1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借助数字画板展示其高度,直观感知1亿有多大。活动二:探究1亿粒大米有多重。学生先测量出100粒大米的克数,然后通过计算推导1亿粒大米的重量,借助多媒体视频感知1亿粒大米的重量。活动三:探析画1亿个点需要多长时间。学生先测量一分钟画出的点数,然后通过计算工具推导画完1亿个点需要多长时间,借助时间感知1亿的数量之大。由此,学生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纳米的小。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认知及信息加工能力发展速度较快,教师可以进一步借助可视化图表和计算器强化学生对1和10亿这两个数字比例的理解,然后搜索相应的视频资源演示米、纳米、微米的关系,最后带领学生回顾文本,结合上述探究所得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第三十二小学)
责任编辑 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