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托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灵气”
作者: 马雯妤
【摘 要】 教学一年级《秋天》一文,教师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确定一个阅读主题,以创新学习活动形式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依托多种学习活动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为养成独立阅读能力奠定基础。
【关键词】 学习活动 创新形式 阅读能力
第一学段的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和渴求,可塑性极强,教师需要牢牢把握这一奠定阅读基础的黄金时期,利用语文课堂,为学生搭建阅读的平台。课堂是由一个个学习活动串联起来的,因此,教师应以学习活动为抓手,采取多种方式,帮助一年级的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培养阅读的兴趣,发展阅读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助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秋天》是一年级学生正式进入课文学习的首篇课文。它结构清晰,贴近儿童,教学时,教师可依托多种学习活动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了“和小松鼠一起秋游”的阅读主题,以创新学习活动形式为引领,以丰富学习活动内容为驱动,以拓宽学习活动领域为延伸,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趣味盎然的学习活动中去,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最终孕育出语文阅读的“灵气”。
一、创新学习活动形式,点燃语文阅读兴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学生在起步阶段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为培养和发展阅读能力提供不竭的动力。创新学习活动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贴近文本,对话文本,有助于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1.凸显生本的学习活动。首先,倡导自主化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的开展本质上是学生自主求知、主动探索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从一年级学生易于接受的“读”的形式出发,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要求,先进行一些简单的自我检测以及相应的自评。随后,我请学生围绕学习活动“寻找秋天的足迹”,用圈画的方式自读自悟。此时,学生的学习情绪极为高涨,阅读感悟中处处闪现着思维的火花。从初读到品读,利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逐渐提高,无形中也增强了他们进行深层次学习的信心。
其次,鼓励合作式的学习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组内合作的学习活动,能让学生产生合作与团结意识,更能形成不同的阅读观点与视角,实现知识结构的不断丰富与补充。在《秋天》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我邀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学习,分享阅读《秋天》的收获。由此,学生阅读的兴趣被激发,阅读的视角也自然而然地被打开,阅读能力水到渠成地得以提高。
2.教师引导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明确自身的定位,做好引导工作。但在此过程中,教师有时会忽视一年级学生的学情,过度淡化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引导作用,导致无法有效地助力学习活动的开展。在《秋天》的学习中,我采用了创设阅读情境、启发学生参与评价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无痕”的辅助和引导,为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供了保障。
首先,创设情境化的学习活动。教学中,我立足“自然”这一单元主题,摒弃了传统单向教授的方式,围绕单元语文要素,通过链接生活与教材,创设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场景——“和小松鼠一起秋游”。由此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为语文阅读的深入开展架起了一座桥梁。
其次,镶嵌评价式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的开展少不了评价的助力。在阅读中,教师可以将独立的评价糅合进学习活动中。如在仿照课文进行创编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交流后,我便相机运用“你的句子很完整”“观察力强”等评价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在具体可感的评价中,阅读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在之后的同桌互评环节,学生有了师评的参照,也能较为准确地对同伴进行评价。在一学一评的活动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丰富学习活动内容,培养语文阅读能力
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倡导“用语文的方式做事”“做中学”,即让学生用语文知识、语文实践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发展其核心素养。在《秋天》一课的教学中,我围绕“和小松鼠一起秋游”的学习主题,借助五个阶梯式的语文学习任务,丰富学习活动内容,让学生在以任务为导向的学习活动中自主学习、深入探究,持续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
1.在朗读中感受阅读魅力。读,是一年级学生比较容易具备的语文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读”为主的任务:敲开秋天的大门。请学生先玩一玩游戏“捡树叶”,指导学生读好轻声、儿化音,读准“一”的变调。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读得快乐、学得有趣,教学重点也得以突破。随后,我把任务升级,将短语放回课文中,引导学生运用结合插图读、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等多种形式,在朗读中初步感受秋天的美丽,继而感受阅读的魅力。同时,让同桌进行互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2.在感悟中培养阅读能力。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字背后的美,是阅读能力的重要表现。在朗读中,学生打开了认识秋天的大门,对秋天充满好奇。我便顺势设计了以“悟”为主的任务:寻找秋天的足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学习任务的提示,和小松鼠一起找找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了读的基础,他们很快就完成了任务,自读自悟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随后,我顺势给任务加码:秋天的景物有什么变化?并引导他们用好手中的“放大镜”——画圈来找一找。学生兴致盎然,纷纷参与到搜索的行列中,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得到提升。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有的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有的结合自己对文字的理解谈一谈,简单的画面在学生口中变得丰富而立体,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感悟中得到培养。
3.在思考中建立阅读链接。在前两项任务都相继挑战成功后,我趁热打铁,设计了以“思”为主的学习任务:收藏秋天的果实。在教学中,我立足单元语文要素“自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秋天还有哪些足迹?有的学生结合插图,发现高粱成熟了;有的学生联系自己阅读的故事《小松鼠找花生》,告诉大家花生结果了;还有的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向大家介绍起了秋天火红的枫叶……在一系列想象的活动中,思维的花朵灿烂绽放。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关注本单元的其他课文,他们一下子发现,原来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这一环节在悄无声息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了阅读整体意识,为进一步开展语文学习任务群整体教学埋下伏笔。
4.在表达中分享阅读乐趣。在以“说”为主的学习任务中,我鼓励学生参与“模仿与想象”的活动,体会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快乐。如在交流了“秋天还有哪些足迹”后,我请学生用“秋天来了,( )成熟了,变成红的了;秋天来了,( )黄了,好像( )”的句式来赞美秋天。学生借助这种语言形式,表达出自己阅读后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在感受阅读乐趣的同时逐步成为语文课标所倡导的“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
5.在探索中巩固阅读成果。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说得好:“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得以培养。”通过阶梯式学习任务的推动,学生阅读能力得到逐步培养和建立。学生需要在广阔的阅读海洋中遨游,才能更好地发展语文阅读能力。据此,我将学生从秋天带到冬天,设计了以“探”为主的学习任务:探索冬天的秘密。学生走入生活,通过发现的眼睛、灵巧的双手、创意的表达,用写一写、画一画、拍一拍以及搜集资料等形式,去探索冬天的足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阅读的成果,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己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梳理与探究的能力。

三、拓宽学习活动领域,发展语文阅读效能
语文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的过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内,我们要关注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用跨学科的视野,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用语文的方式”拓宽学习活动的领域,让阅读提质增效。
1.在学习活动中融合生活经验。生活孕育了语文,也为语文提供了无限发展的平台。在寻找秋天天气的变化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想一想秋天的天气是什么样的。学生对此再熟悉不过了,不仅准确说出了秋天凉爽的特点,还能自然而然地发散思维。有的说:“风吹过来感觉凉飕飕的。”有的说:“我要开始穿长袖的衣服了。”虽然语言略带稚嫩,但学生充分调动了自己的生活体验,不用老师刻意教授,就达到了加深阅读体验的效果。
2.在学习活动中整合其他学科。在阅读中融入其他学科知识,不仅丰富了阅读活动的多样性,更能在坚守“用语文的方式做事”的基础上,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拓宽学习活动的领域,使语文阅读提质增效。
如在学习大雁南飞的过程中,我化静为动,结合大雁南飞队形变化的秘密,播放了一个科普短视频。通过科学解释,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看到了文字背后的秘密,品读“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这句话时也易如反掌。而在课前,我也提前请学生用绘画的方式记录眼中的秋天。在课堂延伸环节,我邀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寻找到的秋天,并分享自己的画作。在语文课堂中分享美术作品,学生感到新鲜的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他们交流和学习的热情。以语文为基点,将美术与语文相互融通,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习活动的领域,发展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效能。
阅读是学生语文能力和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同时,要注意“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在一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合理创新学习活动的形式,丰富学习活动的内容,拓宽学习活动的领域契合了语文课标的理念和精神。教师要引领学生运其才智,自主研索,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达到“做中学”之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徐市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