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生活,在真实体验中提高表达能力
作者: 翟仁爱【摘 要】 “实·验语文”教学注重从生活图景中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关注鲜活的生活,解决真实的问题,在真实体验中合作探究、据理辨验,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从“人文关怀”的立场出发,以“关心普通劳动者”为主题,学生可以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体验、探究,解决问题,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 “实·验语文” 情境体验 探究 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注重实践性与综合性:首先,教师需“实实在在教语文”,课堂教学朴实自然,语言训练扎实有效;其次,开展“在体验中学语文”的教学实验,注重引导学生入境、体验、反思。据此,我提出了“实·验语文”的教学主张。“实·验语文”指的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切身的体验和理性的辨验,扎实地训练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实·验语文”教学注重从生活图景中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关注鲜活的生活,解决真实的问题,在真实体验中合作探究、据理辨验,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我以“关心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菜场采访”活动。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开展拟写资助赠语、调查家庭状况、撰写采访提纲、菜场现场访谈、作文写作评价等教学活动,学生沉入情境、浸入体验、合作探究、思辨表达,从而实现情感共鸣,智慧共生。
一、缘起与辨题:从拟写赠语到家境调查
1.拟写赠语——尊重与激励。课堂上,我呈现一张现场图片和一段新闻——某网络公司捐赠平板电脑,助力我校家境困难学生学习。然后创设情境,明确任务:某网络公司打算寄语家境困难学生,激励他们好好学习,请你以公司全体员工的名义写一段百字左右的赠语。
统计名单显示,学境困难学生主要来自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离乡打工家庭以及小商贩等个体经营者家庭。如何唤起学生的爱心,对别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多一点人文关怀?家境困难的学生不仅有衣食住行等物质的需求,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被激励。通过捐赠活动,他们收获了社会的关怀,体会了人间的温暖。学生拟写赠语,燃起了他们的爱心,奉献了智慧,关怀了他人,同时也激励了自己。一次商家捐助活动,最后被演绎成了一次人文关怀的语文教学实践。
2.问卷调查——亲近与理解。在众多赠语当中,有一条比较特别:“××同学,我爸现在还是一个卖菜的,但他一直关心我的学习,相信你爸妈也是如此,只是没有更多时间陪你学习。好好珍惜吧!我们助力,你要发力,时不我待,加油啊!”署名是某网络公司员工杨某。
原来这位同学是以个人名义撰写赠语的。他的爸爸在学校南面的二七菜市里卖菜。他设身处地,理解自己的父母,也希望受赠人也相信父母,珍惜当下。
以此为契机,我们利用问卷调查了学生的家庭状况。答卷大多显现出父母与子女间亲密的关系,同时也透露出他们之间细微的隔阂。为了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父母,建立起父母与子女间良性沟通的桥梁,我决定组织一次实地探访,地点就选在二七菜市,希望学生能更多地了解普通劳动者的工作、生活与思想状况,最终让更多的父母与子女彼此认可,沟通无碍。
3.题目辨疑——思辨与共情。在菜场访谈活动前,我提出了活动的主题“关心底层劳动者”,学生立即质疑:本来是“关心”,但说“底层”则隐藏着一种“歧视”,可以改为“关心普通劳动者”或者“关心基层劳动者”更适合。从教学内容来说,预设的内容主要是访谈提纲的拟写,尤其是访谈对象的确定与采访问题的设计;从课堂的生成来看,学生由一个基本的概念引发思考,否定了“阶层”划分,明确了“类型”划分。
从“底层劳动者”到“普通劳动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均是平等的关系,大家彼此尊重,在坦诚的对话中自由地表达思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互相启发、互相促进的,也就是“教学相长”;学生思维活跃,发言富有思辨色彩,观点有理有据;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处境,感受他人的情感,并由此体认自己和家人的关系,增进了解,促进和谐。这样的语文课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教学智慧。
“实·验语文”注重真实性(求真务实),即注重唤醒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发现并解决真实的问题,让语文课切近文本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注重情境性(动情入境),即强调以情激趣,缘情体物,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强调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揣摩具体语境中的深刻含义以理解文本的意境与理趣,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注重思辨性(慎思明辨),倡导学生做独立的思考者,发现生活与文本中有价值的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来驱动思考的延展,能运用恰当的理据进行反思与审辨,最终表达自我。
二、合作与体验:从拟写提纲到人物访谈
1.拟写提纲——好奇与猜想。主题确定为“关心普通劳动者——二七菜市访谈”后,我指导学生拟写提纲,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对象1:青年菜贩
问题:您觉得辛苦和回报匹配吗?您的家人支持您的工作吗?工作之余,您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对象2:中年菜贩
问题:您早上几点到哪儿去进菜?晚上几点能回家陪孩子?在卖菜过程中,除了赚钱,最让您高兴的是什么?生活中最让您忧心的是什么?您打算如何解除忧虑呢?
对象3:老年菜贩
问题:卖菜这么辛苦,您为什么还来卖菜呢?现在的市场管理让您满意吗?您的儿孙经常来帮您卖菜吗?
学生怀着好奇心,按照年龄、性别、售卖种类设计了诸多问题,并做出了各种猜想。这些假设往往有一定的依据,有的参考自身生活实际,有的根据已知合情合理地推测。当然,这些猜想和假设需要实地的探察才能获得真知。
2.访谈实录——对话与信任。下午三点二十分,菜场访谈如期开展。选取一个镜头,略窥一二。
“城管来啦!”一听就是李庭泽略带惊慌却十分响亮的声音。循着声音向远处望去,两位城管从东向西而来,到了某个摊位递给摊主一张红色的纸,还说了几句不知什么话。看看周围的菜贩,大多很是平静,各理各的货,各聊各的天儿,只有近处推着一辆电动三轮车的摊主一边转头望向城管,一边催促顾客快点选菜。转眼间,两位城管就已经来到了电动三轮车摊主身边。摊主惊慌地说:“我这就走!不卖了!这就走!”其中一位年轻的城管和气地说:“大爷,没事儿。这个地方是路口,五点多上人的时候,这边儿容易堵。这样,我带您往东去一点儿,那边宽敞,一样卖,好吧?”摊主非常诧异,异常高兴地说:“好的好的!谢谢!谢谢!”柔和的阳光照在城管帽檐的国徽上,国徽熠熠生辉,煞是庄严神圣。
在菜场的访谈中,学生共同合作,彼此信任,各有分工,一同完成了既定的访谈任务;在和菜贩真诚地交流与沟通中,学生全面了解到菜贩的辛苦、快乐、感动、忧愁与希冀,学生与菜贩彼此信任,增进了解,各有收获。那位年轻的城管语气柔和、神态和善,给学生做出了良好的示范。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既要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或者教学任务,又要激活原有的生活经验,如此,学生才能入情入境地体会、感悟。
三、表达与实践:从写作到志愿服务
1.命题作文——转化与提炼。在学生整理访谈实录和共同交流后,我拟写了一个命题作文《他(他们)其实并不普通》,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次没有像一般的作文课那样抓住关键词,审清题目隐藏的含义,设计大致的结构思路,而是让学生直接自行构思、写作。显然,学生注意到了文体语言表达的特点,不是单纯的问答式实录,而是对生活素材的重新剪裁,对艺术真实的创意表达。他们无一例外地描写了菜场环境的整洁,注重了叙述的故事性,尤其是文章中充满了真诚、理解、尊重和崇敬,体现了人文关怀。
2.作文讲评——评价与反馈。作文讲评课上,有学生评价其他同学作文:“文中随着对人物称呼的变化——从‘卖菜的’到‘菜贩子’最后到‘蔬菜经营者’来展开叙述,从中能看出作者对‘蔬菜经营者’从轻蔑到亲切,再到尊重的情感态度变化,能感受到彼此的牵挂和关怀,感觉文章写得很真实,让人很感动。”
最后,教师点评:虽然素材主要来自二七菜市,但很明显,大家关注的焦点不限于菜贩们辛勤的劳动,还能插叙背后的故事,这样文章内容更丰富了,人物形象更饱满了,而且还揭示了这些普通劳动者身上具有的美德,比如精益求精、真诚热忱,昂扬乐观、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等。这些都源自我们充满人文关怀的访谈,源自我们和他们之间平等、尊重、信任的人际关系。
3.志愿服务——担当与实践。“菜场访谈”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宫启顺同学传来消息:“昨天下午放学后,冷闿旭带着段君毅、许锡霖又去菜市场了,说是找那个老太太,帮她卖菜。结果老太太不在,他们就帮其他人了。今天放学我也要去看看,看看能做点儿什么。”※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