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观潮》的解读与教学

作者: 李雨恒 尚永璨

【摘 要】 《观潮》是一篇经典课文,教师可通过精准确定教学目标,巧妙设置情境,立足学科融合,进行生活化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从而知道观潮的最佳位置、最优时间、最壮美的景象,通过朗读体会文字表达的画面与美感。

【关键词】 经典课文 解读 创新方法 语言内质

四年级上册的《观潮》是一篇经典老课文,值得教师在教学目标引领下,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和教学实践。笔者以制作“观潮攻略”为任务驱动,进行《观潮》第一课时教学的大情境探索,从做攻略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语言内质,从积累走向运用,想象钱塘江大潮壮美的奇观,并进行相关研究与反思。

一、解读:确定目标,细品语言

本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编排了《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四篇课文。《观潮》写钱塘潮这一天下奇观,在潮来潮去中展现了一幅幅雄奇多姿的画卷。

《观潮》是经典游记散文,定点观察,第1自然段点出“天下奇观”的总体评价,第2自然段写出潮来前的平静之美,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气势磅礴,是文章的精华,最后写潮去余波。基于儿童立场,笔者进行了解读。

1.重视儿童学习的难点。学生缺少对钱塘江大潮的知识性了解,对于观潮日和观潮点的安排往往一带而过,很难理解人们为何翘首以盼,为何不远万里来此观看,为何盐官镇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所以自然也读不出潮来的欣喜,读不透语言文字背后蕴藏的巨大张力。教学第2自然段时,教师应当慢下来,引导学生品味潮来前之静与人们期盼之深。

2.关注单元整体的联系。本单元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鼓励学生可以直接描绘某处景物,也可以加入情感,呼吁、感召人们了解某处,这正是《观潮》和《走月亮》的两种叙述方式。《观潮》以介绍性语言为主,《走月亮》需要感受文字中的情感,《繁星》则跨越时空,不同的观察方式都对应了习作中提到的“特别之处”。景物可以特别,情感更体现不同,可以找寻名山大川,也可以在寻常中发现不平凡的感动。这里的精神内核也是三年级《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我们奇妙的世界》不断感召学生观察生活、拥抱自然的教学点。

3.留心语言文字的精准。教学时,教师都会抓“天下奇观”。奇,是钱塘江大潮的平静之美,是潮来时的速度之快、之猛、之大。除此之外,也是时间之奇,纵横历史皆有记载;是地点之奇,钱塘江地势独特,分毫不失偏颇。教学第2自然段时,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研读、揣摩,反复品味“横卧、越往东越宽、雨后的阳光下、若隐若现”等词句表现的画面。因为这些不仅仅是此刻的样子,更有时间的改变、方位的转移,为第3~4自然段的教学打下基础。

所以,教学第2自然段时,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关注“潮来前”景致的细腻、独特,观潮角度的由近及远。第一课时教学,教师应当带领学生放慢脚步,仔细品味第1~2自然段的内容。

二、设计:巧设情境,学习表达

巧妙嵌入儿童生活化的真实情境,可以帮助儿童进行结构化学习。笔者根据文本内容,站在儿童立场设计观潮攻略,激发其学习兴趣,助力其素养提升。

1.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文字之趣。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从“跟着课文去旅行”入手,让学生主动去做观潮攻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纵深探究,激发其兴趣。

2.提升学生观察力,发现表达之妙。观潮,教学应该有两条线:一为“观”,应是首位;二为“潮”,较易理解。对“观”的教学该如何有效推进呢?观潮是定点扫视,目之所及,心之所往。潮来前的观察角度比较宏观,从时间、地点、观察点、潮前景象等角度出发,为潮来时具体描写潮声、潮势等细节做好铺垫,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察角度。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观察角度的感知是重点,如何提高学生活动兴趣是难点。理解重要段落和语句,也是语文课标对第二学段提出的学习要求。

第一课时,笔者借助“制作观察攻略、找出最佳观潮点、设计计划观潮时长、寻找最佳观潮点、打卡朋友圈美照”系列活动,将课文的学习分为四个任务,驱动学生提取语言信息,通过活动实践,逐步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观察位置、观察角度的改变,体会潮来前由近及远,潮来时由远及近的观潮变化。延续第一课时的思想,笔者计划在第二课时通过“拍摄短视频留念”的情境,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想象画面。

三、方法:立足难点,理解文本

1.巧用资料袋,补充地理信息读懂文字。针对制作观潮攻略这样的大情境,目标就是找到最好的计划安排,相关地理知识的了解必须透彻。

例如,学生不明白“为什么农历八月十八是最佳观潮日”“为什么盐官镇是最佳观潮点”等问题,缺乏对“农历”“涨潮”等概念的了解。教材编者一定也发现了这一学情特点,所以在课文后的资料袋中,补充了钱塘江地理位置的信息。如何巧妙运用好资料袋为课堂所用,为课文语言文字理解所用,需要语文老师的智慧。

对于观潮的壮美场景,学生仅靠文字的想象很难企及那种美,而太早出示观潮视频又会限制学生从文字本身而来的想象。所以,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整合资料袋的内容,将地图和文字再进一步融合,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从而可以更好地想象潮来时的壮阔之美。尤其在学习过程中,对“横卧、屹立、横贯”等词语的理解,必须结合大潮的特点。学生不仅要理解词语本身的意思,还应当借助词语感受壮观的景色。

2.巧用信息课,应用信息技术理解文本。三年级学生已经初识网络世界,可以自主访问网站,查找信息,促使语文课堂的学习有丰厚的材料基础、知识补充。

浅谈《观潮》的解读与教学0

立足语文学科教学,跨学科的多元融合,落脚点仍然是语言运用,跨学科的知识获取是为言语实践打下基础。本单元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想象画面,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感受画面,并积累语言。应用信息技术,学生通过搜索和钱塘江大潮有关的历史记载、地图、摄影图片、视频等,深入理解文本。例如,在做观潮攻略的过程中,攻略的语言训练旨在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梳理文本结构、聚焦语言点;分析地图是为了理解课文描写大潮形态、声音的壮阔,再通过文字想象出潮来前、潮来时、退潮后的情景;打卡朋友圈,则是形成画面,理解观察角度,最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评价:走出课本,运用语言

课文无非是例子,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才是关键。在“做攻略”这样一个大情境中,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并不局限于课堂,还要走进真实生活感受自然之美,走进网络世界寻找学习资料,真正将“观潮”与生活结合,让“跟着课文去旅行”不是一句空谈。学习评价应注重跨学科打通边界,培养整体学习能力;在情境中解决问题,迁移各类学习能力;跨时空打破壁垒,储备广域学习能力。

1.延续课堂情境,复习基础知识。在作业中,延续课堂中“跟着课文去旅行”的情境,制作观潮攻略,复习课堂中的知识点。如借助买车票的形式去巩固基础知识;对观潮顺序的体会,可借助课堂关键词的提炼去发现。

2.链接生活天地,关注读写结合。本课作业设计,要关注读写结合,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的帮助,运用课堂上用过的观察方法,写写其他有特色的大潮。如:“在钱塘江大潮中,交叉潮也很有特色,请你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交叉潮的视频,发个朋友圈向其他小朋友介绍一下吧!注意观察顺序。”

3.补白课堂内容,形成文字画面。课文语言生动形象,极具画面感。文中大量的四字词语让钱塘江大潮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例如“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生动地写出了大潮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声威。第4自然段“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句,把潮头来临之时的江水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气势之大,水势之猛,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第一课时授课中,笔者并未把这些词语全部拎出来让学生整体感受潮来时的特点,但是在第一课时作业中,可以借助三年级关注具有新鲜感的词句的方法,先让学生进行摘抄、朗读,形成直观感性认识,为第二课时的想象画面打好基础。

在新环境的教学实践探索中,教师应不断汲取新知识,在坚守语言文字发展的基础上,推进教育信息化、跨学科研究等相关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通过经典课文的持续改进和纵深思考,让语文课堂的新面貌更有益于儿童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旭日景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