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者: 张敏

【摘 要】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是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这类课文的教学具有增强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提升语用能力的育人价值,但是由于存在时空距离,导致学生在学习此类课文时面临事件认知的陌生感、人物理解的扁平化、情感体验的疏离性等困境。任务驱动、资源整合、品析语言、多维实践等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破解以上学习困境,让学生在革命文化的滋养下健康成长。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革命文化 现实困境 统整资源

革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创新,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革命文化文本资源,如何让这些课文发挥应有的价值是一项重要课题,教师应深入思考并在实践探索中寻求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现实困境

学生生活的新时代,与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所反映的时代相隔甚远,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存在很多困难,具体有下面三点。

1.事件认知的陌生感。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呈现的内容与学生当下的生活距离久远,让学生产生难以理解革命战争年代事物的陌生感,如在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等课文时,学生对“水井”“扁担”等事物没有概念,更不理解“挖井”“挑粮”的原因和意义。在学习《七律·长征》时,由于不了解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有的学生在初读该诗时甚至疑惑红军为什么不走平常的道路,偏偏选择雪山、草地等艰险的地方。

2.人物理解的扁平化。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所刻画的人物通常是革命领袖、英雄志士,他们都具有高贵的品质和伟大的精神,人物形象近乎完美。然而,身份、地位、生活经验的巨大落差,使学生难以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导致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趋于扁平化。如在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时,学生难以真切感知毛主席丧子的痛苦,更难理解他做决定时的犹豫。因为毛主席智慧、强大的伟人形象早已扎根学生的认知经验,使他们很难理解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细腻情感。

3.情感体验的疏离性。因为对历史环境不了解,学生无法通过简单的文字描述走入文本,情感也因此疏离其外,难以引发共鸣。如在学习《手术台就是阵地》时,有的学生认为白求恩留下来坚守阵地会面临牺牲的风险,他应首先保护好自己,才能救治更多的伤员。由于对白求恩身处的历史环境缺乏一定的了解,有的学生并不认同白求恩坚守阵地医治伤员的行为,难以与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二、策略探析

如何打破时空的桎梏,在学生与革命文化之间建立真正的联系,达成精神的“在场”,实现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的育人价值,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基于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探索。

1.任务驱动,实现深度学习。语文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提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革命文化题材课文虽然没有晦涩难懂的语言和深奥难解的哲理,但因其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很难理解其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当学生有问题需要解决时,自主学习能力才显现其价值。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任务情境,以任务来驱动学习,在文本与任务情境的融合中促进学生情感与思维的深度参与。

如《冀中的地道战》上课伊始,教师为学生设置“冀中抗战纪念馆招募‘红色宣讲员’”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向参观者介绍冀中的地道战。这种对课文语言的交际化转换,触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下,学生在读熟课文、理清叙述顺序的基础上,继而了解地道战产生的背景、规模及作用,熟悉地道的式样、结构及功能,并以设计师的身份绘就课文所描述的地道图纸,真正让文字内化于心。学生在充分了解地道战的优势的同时,感受到当时人民的勇敢和智慧。再如教学《黄继光》一课时,教师以“为黄继光设计雕塑”为任务,让学生抓住“爬”“站”“扑”等动词去品读、想象,进而全面了解黄继光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学习任务将学生一步步带入课文所呈现的事件中,在能力和素养得到提升的同时,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

2.资源整合,打破认知局限。学生对革命历史较陌生,无法通过文字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对话,对英雄人物、革命故事的理解难以深入,以至于对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缺乏学习兴趣。教师应整合多种资源,为学生创设“沉浸式”的学习情境,从而消除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距离感。革命先烈用生命和热血守护我们的国家,创造了我们的幸福生活,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老战士、烈士后代、革命纪念馆……这些革命文化资源就在我们身边,教师要善于借助信息技术,将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引入课堂,进行“现场还原”,营造真实情境,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

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了解“租界”的由来以及生活在租界内的中国百姓的艰难处境,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爱国情怀和高远志向。在教学《小英雄雨来(节选)》时,学生对雨来生活的晋察冀边区非常陌生,教师可以补充相关的文字或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晋察冀边区人民的抗日热情和战斗意志,从而理解为何雨来小小年纪便有如此坚定的抗日决心和英勇的斗争精神。电影是对文学作品的生动呈现,《小英雄雨来》《地道战》《地雷战》《狼牙山五壮士》等革命影视作品以其直观的特点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革命歌曲关联着具体的革命事件,如《保卫黄河》《延安颂》《歌唱二小放牛郎》《英雄赞歌》等,这些资源都是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学习的有益补充。

3.品析语言,体会人物品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中蕴含的革命精神主要通过人物来彰显,而人物的品质就隐藏在他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中。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沉潜于文本深处,聚焦最能凸显人物形象的语言文字,感受其精神魅力。阅读是积累、理解和感悟语言的重要途径,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读:通过默读全文实现对事件、人物的整体感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通过读写结合达成与革命英雄人物的同频共振。

如在教学《军神》时,教师让学生抓住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的关键词句,体会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读出刘伯承的镇定自若和惊人毅力,读出沃克医生由冷漠到敬佩的心理变化,从中体会刘伯承一心为国、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时,教师可以融入“写”的因子,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用“改读”的方式,让学生以毛主席秘书的口吻来讲述毛主席痛失爱子的故事;还可以采取“文影对读”的方式,播放电视剧《毛岸英》的相关片段,让学生边看画面边读文中的语句,走进毛主席内心,感受他作为国家领袖的博大胸襟和作为父亲的舐犊之情。品析语言,可以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从而让人物形象可感可触。

4.多维实践,深化情感体验。语文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提出,语文课程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更为革命文化题材语文实践活动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机会。教师要做好课内与课外的衔接、线上与线下的结合,运用场景化、移动化的互联网德育平台,在教材与课外资源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创设真实情境,开展多维度的实践活动,进一步驱动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使革命文化教育得以动态延续、立体发展。

如学习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的《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节选)》《金色的鱼钩》等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编排表演课本剧,再现革命斗争场景。学生通过“形象还原”,达成一种“在场参与”的情感体验,展现人物的英雄壮举。文中的人物虽已离我们远去,但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老战士,他们也是革命战争的参与者、革命文化的创造者,教师可以在讲完课文之后,组织学生采访这些老战士,听他们讲讲革命的故事;还可以带领学生线上或线下参观革命文化教育基地,多角度地接受革命文化的洗礼,让革命文化入脑入心。

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文化自信的优质基因。教师通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赓续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是语文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担当之举。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精准把握价值取向,多维统整教材资源和课外革命文化资源,实现革命文化与课程教学、社会生活、学生经验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得到革命文化的滋养。※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沉浸式学习’的小学革命传统题材教学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1ZC223]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