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标教学,依情设境

作者: 鲍尚华

【摘 要】 践行语文课标精神的情境教学,已经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一种趋势。在江苏省“依标教学”展示课观摩活动中,执教老师设计方案各得其妙,文本选择体裁多样,解决问题切中肯綮,课堂活动高潮迭起。尽管教学内容各异,方法不同,但都提出“依情设境”的教学设计方案,迈出了高中语文“依标教学”的一大步。

【关键词】 情境 依标教学 依情设境

语文教师要想高效且真实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需要依据教材的实际内容设计切实可行的情境,以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为基础开展活动,设置让学生喜欢“玩”且能够参与“玩”的任务。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要明确自身优势,设置自己可以驾驭的“情境”课堂,了解学生现实生活环境,从“校情”出发,让情境更真实,活动更有效。做到了以上几点,我们才能更好地“依情设境”,“依标教学”才能走得更远。

江苏省教研室于2023年10月,在南师附中举办了中学语文青年教师“依标教学”展评活动。尽管教学内容各异,方法不同,但是所有展示课都牢牢抓住了一点:“依情设境”。笔者针对观摩课堂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对如何有效开展情境教学提出几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知“材情”

所谓“材”,指的是教师授课使用的教材。了解、熟悉教材内容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第一步,是依照内容设计情境的基础。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的课文是可以依照内容设置情境开展教学的,而能否顺利开展教学,关键看授课教师能否依据内容设置切实可行的活动,设置的情境学生是否感兴趣,学生能否顺利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因此,要“依标教学”,首先要了解、熟悉教材内容,“依材设境”。

从展示的14节课来看,授课教师虽然选择的文本内容各异,但都能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精心设计教学目标,从教材内容出发,“依材设境”,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师生积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

如南师附中杨莹老师将《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情境任务设置为:“学校要编辑一本‘小说典型人物’专题阅读手册,其中包括了契诃夫的《套中人》。现在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教材中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一个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套中人》,你会选择哪一个?请写一段推荐语。”

张家港市沙洲中学张佳玉老师将《致大海》的情境任务设置为:“学校校刊拟组织一期‘海之声’评诗写诗活动,其中的‘评诗’环节要求每班推荐一首与大海有关的诗歌,并撰写推荐词。有同学建议推荐普希金的《致大海》,也有同学说,在关于大海的诗作中,韩东的《你见过大海》颇为‘另类’,选这首诗可能会让人耳目一新。为此,班上同学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你会推荐哪一首?你的推荐理由是什么?”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王慧老师将《玩偶之家》的情境任务设置为:“海尔茂的困惑——爱不爱娜拉。”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丁悦老师将《念奴娇·过洞庭》的情境任务设置为:“假如古人有朋友圈,为他们编辑朋友圈文案。”

徐州市第三十六中学秦秋蕊老师执教《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她对这两篇文章情境的设置可谓煞费苦心,从“看得见”和“看不见”出发,让学生深入发掘两篇文章内在的文学价值,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充分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即不再以单篇课文或者课时作为课的单位,而是根据任务来设计课文的安排。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孙峰臣老师点评时说:“秦秋蕊老师这节课有三个亮点,注重教材篇幅的整合性,有效尝试语文教材‘长文短教’,将中外经典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寻找文学价值,建构语文素养;从教材的主题出发,设计具有创新性,问题设计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关注小说中‘我’的形象;从教材思想倾向性出发,重视学生的反思和怀疑精神的培育,让学生真正理解文学存在的意义。”

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以上各位授课教师深入教材,从不同的内容出发,挖掘文本内在的意蕴,或从比较分析的角度出发,“因材设境”,各得其妙。如小说教学中的改编剧本、比较人物形象、导演说戏、演员排练等,都有很多切入点,可操作性强,学生参与兴趣极高。古代诗歌教学在注重诵读的基础上,融入朋友圈留言评论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极佳。

在“依材设境”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楚淼老师选择的文本——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选择这篇课文,极具挑战性。楚老师将这篇课文的情境设置为:“向小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特征。”这项富于挑战性的任务,在南师附中同学们的精心配合下,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正如无锡高中语文教研员李欣荣老师评课时所说的:“我们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就是想通过本文的课堂情境设计,向传统的课堂模式发出挑战,我们想看一看,这类文章的‘情境’教学,会取得怎样的效果。”

二、晓“学情”

所谓“学情”,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能力等。这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的关键。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情感、经验去体验作品,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不宜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

在这次活动中,江苏省高中语文教研员张克中老师强调情境的设置要与学生“合拍”:“教师设置的情境首先得让学生感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老师设置的情境,学生想跟着你玩,否则的话你设置的活动就进行不下去。”因此,情境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学生能否和授课教师“玩”到一起。南师附中的同学们都挺能“玩”的,而且每一堂课都“玩”得不亦乐乎。这其中除了教师设置的情境适合学生“玩”以外,更主要的是同学们能够完成“玩”的任务——不论教师设置了什么样的情境,同学们都能很快地置身其中,极为高效地完成活动。

两天展示课,充分展示了南师附中同学们丰富的语言积淀和敏锐的思维能力,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绘画天赋令人叹为观止。如一位同学为《念奴娇·过洞庭》配的插图,整个画面以黑白色为主调,稀疏的黑色线条组成的天空突出一轮圆月,下面山水相依,水天一色,空旷而寂寥。另一位同学为《念奴娇·过洞庭》配的插图以蓝色水面为主调,用晕染法勾勒出了一轮椭圆形、金黄色的月亮,在月亮周围又着了一圈蓝色,整个画面富丽而不失淡雅。

在楚淼老师的课堂上,同学们精彩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一位学生指着屋脊的图片解释说:“小弟弟、小妹妹们,大家看图片上这一条长长的直线,这就是屋脊,屋脊两边高高翘起来像鸟的翅膀的屋顶,象征着我们民族一直在前进腾飞……”一张张图画,符合情境要求,图文并茂;一次次解说,娓娓动人,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三、明“师情”

本次展示课的教师均为参加教学工作5至8年的青年教师,他们在课堂上充分扮演了“导演”的角色,真正做到把课堂主角让给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因此,依“师情”设“境”是考量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试金石。

针对不同的情境任务,如何“扬长避短”,也是授课老师设置情境教学任务时必须重点考虑的。从本次展评课来看,14位教师有的擅长文本分析,课堂教学条分缕析,循循善诱,逐步深入;有的擅长通过板书引领教学节奏,板书图文并茂,内容逻辑紧密,课堂教学有条不紊;有的擅长语言传情,情感真挚,令学生深受感染。

四、熟“校情”

“校情”,是授课教师情境设置的又一个切入口。了解校情,可以让情境的设置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张克中老师在点评时说:“我们课堂上提及的‘情境’,事实上只是让学生换一个身份,穿越一段时间,跨越一段空间,然后展开活动。即便如此,我们设置情境的时候,也要从学生所在学校的实际出发,注意了解学校社团组织情况,学校社团实际开展活动情况,尽量让活动设置得更真实一些,不要让学生对参与的活动感觉太过突兀。”

例如,海安高级中学王雨清老师教授《荷花淀》时,就找到了一个非常真实的切入口:近日,为庆祝孙犁先生诞辰110周年,某电影公司决定重新拍摄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并向社会征集海报设计方案。我校“iMovie电影社”发动同学们参加,为电影《荷花淀》的宣传海报提供设计思路。这个情境活动中的“iMovie电影社”就是南师附中真实存在且非常出名的社团。由此可见,熟悉“校情”可以让情境设置更加真实有效,进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情境,从而更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