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且把磨砺当歌行
作者: 周琳【摘 要】 凭借着热爱、勤奋、坚韧,青年教师终将厚积薄发,在教学天地崭露头角。观摩课教学虽然是一时的展示,却需要长期的研磨。不断反思问题,沉心静气练习,必将有所成长,绽放异彩。
【关键词】 青年教师 成长 厚积薄发 磨课
从区赛到市赛,再冲省赛,历时3个月,反复试上研磨,孙祎祎老师执教的《桥》一课终在江苏省第24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暨优课评选活动中荣获特等奖,并斩获最高奖项——“李吉林语文教学奖”。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评价孙老师“牢牢把握课文文体特征,精准抓取文本细节,教得聚焦,学得扎实”。
孙老师从教8年,我作为陪伴在她身边的同事,一路见证了她的成长。
小草怀远志
圆脸庞,大眼睛,嘴角始终挂着笑意,那时孙老师参加青年教师演讲大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同于其他选手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来谈自己的成长故事,孙老师分享了自己初涉语文课堂的一串小意外,有惊喜,有窘迫,有遗憾……嗓音清脆中略带磁性,娓娓讲述中稍带俏皮,穿着淡绿色的连衣裙,站在台上如一棵生机勃勃的小草。听完她的演讲,我笃定,这位老师喜欢语文,爱上语文课。
不久,她便接到执教校际展示课的任务,选了《谈礼貌》一课。说理文要上出彩可不是易事,我建议她先在教研组内集体备课。她却斗志满满地跟我说:“我先独立备课试试,试上完了,大家再帮我一起修改。”孙老师聚焦说理文独特的文体结构,在“比较”阅读中引导学生发现三个事例的“同”与“异”,从而领会说理文举证的典型性。课堂直切要点,上得干净利落,表现出青年教师少有的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听课教师都大为赞赏。可是,她却自我反思:评价中没有提炼知识要点,追问过多致使课堂节奏拖沓,板块衔接不够自然……在研讨时,她不停地向大家请教修改建议,还打开手机录音,回家再细细地消化整理。公开课上得很成功,她在课后却又来找我,说这堂课因为注重“怎样说理”的探究,总觉得“理性”有余,“情味”不足,在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讲礼貌”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这一点上踏空了。若有机会,她还想再上这一课,争取让课堂情理交融……喜欢不断反思,善于发现问题,这样的老师未来可期。
小荷初绽香
孙老师踏上工作岗位后获得的第一个一等奖是区小学语文基本功大赛。当时比赛项目有粉笔字、微课、即兴演讲等。备赛一开始,她就拜师学艺。我们学校的尤老师是江苏省书法协会会员,一手毛笔字写得清秀俊挺。孙老师一有空就去尤老师的书法室练习书法,请他指点运笔方法和结构布局,还将学得的毛笔运笔方法运用到粉笔字书写上,通过粉笔的提、按、转、回,竟将粉笔字写出了毛笔字的韵味。孙老师的嗓音底子不错,朗诵是她的强项,但当她听说学校大队部的童老师是播音专业毕业的,于是,她没事就往童老师那里跑,请童老师指导运气发声的方法。最具挑战的是即兴演讲,为了训练自己的素材组织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她搜集了以往基本功大赛即兴演讲的主题,让语文组的其他老师做参考,帮她出题。题目都做成了小卡片,随抽随练,讲完了还进一步优化,整理成文字稿留存备用,她说这是她的小宝库。当然,基本功大赛的重头戏还是微课。孙老师选了一个最笨最累的方法,那就是将所选学段四册教材的精读课文尽可能都做准备。为此,学校课例库中的精品教案和实录、“锡慧在线”的名师课堂她基本学习了一遍。有一次翻看她那四本语文书,每一页都是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我笑着对她说:“你的这几本书比别人的都要厚、要重了,可是宝贝呀!”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孙老师在超百人参赛的基本功大赛中一举冲进前五名,在区小语教坛中崭露头角。
孙老师是一位沉得下心、吃得了苦的青年教师,她将赛事化成自己的磨刀石,在磨砺、沉淀中奋勇拔节。
劲竹欲凌云
孙老师在2023年6月接到区赛课通知,7月选定了执教课文为《桥》。她没有急着收集各路名家大师的上课实录,而是利用暑假时间读了《小说门》《小说面面观》这两本小说理论著作。她说,要教小说,首先自己要知道小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两本书的阅读让她对原先看似熟悉、实则模糊的“小说”“情节”“环境”“虚构”等概念有了清晰的、专业化的理解。

在备课阶段,首先是大任务情境设计,该给学生设计一个怎样的任务情境,才契合语文课标理念,这一点一直让孙老师举棋不定。我们集思广益,给了许多建议:清明节祭扫公墓,给少先队员讲老汉的故事;评选“中国好人”,为老汉撰写推荐词;请学生来设计老汉雕像,为小说设计插图……但最终这些任务她都没有采用,而是设计了一个最朴素的任务——探究微型小说的阅读密码。她选择的理由是:任务就是做事,要作用于生活,而阅读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教会学生阅读就是在教会他们高雅地生活,没有必要给课堂套一件华而不实的外衣。孙老师恪守语文教学的本质,脚踏实地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去完成真实的学习任务,真可谓“咬定青山不放松”。
整堂课设计难度最大、修改变动最多的是“老汉形象感悟”这一板块,孙老师总觉得人物形象的感悟不够清晰而深刻。于是,她一遍遍试上,一遍遍依据学情修改,学生自主学习单上的言语支架先后设计了三个版本,感悟的点的选择不断变化,小板块的切割也不断调整,最终聚焦于一个神态、三句话语、两个动作展开教学活动,让课堂干净而聚焦。好课是磨出来的,对青年教师来说尤其如此。孙老师一直说,她教学经验不足,无法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必须多上、多试,才能掐准学生的认知基点,发现设计的缺陷,丰富预设的支点。20多遍的试上,她每一次都能全情投入;每一次上完,她都要反复琢磨。正是对语文课堂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才成就了她本次赛课的精彩。
薛法根老师曾指出,学习有“学得”和“习得”,老师不停地说,学生静静地听,老师不停地提问,学生不停地回答,这样学生始终在“学得”,但是“习得”更加重要,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知识能力。这一点与孙老师研课最后阶段的想法不谋而合。她曾利用学校录播教室,将自己的试上课堂录下来,再播放观看,既客观地观察到课堂全貌,也对教学活动进行了精确计时。一看完,她就神情凝重地说:“这课还要改,我说得太多了,我一直在主导课堂,学生的空间太少了。”于是,她对课堂语言、提问再次进行精简,原先精心设计的许多小问题都被她坚决地砍掉,改成了“请具体说一说”“关于这一点谁还想说一说”“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你还有什么发现”……这样一改,孙老师课堂上说的话更少了,学生畅所欲言的空间更大了。孙老师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央,“学”为主,“教”为辅,将教学点切实放在了学生发展需要的地方,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是一位心中有学生的语文老师。
对于成长,大家总希望它一路花香,若能高歌猛进则更好了。但是,所有富有价值的成长里总少不了孤寂、艰辛与沉重。孙老师从教8年,始终专注于语文课堂的潜心钻研,努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凭借着热爱、勤奋、坚韧,终在生命自觉的内省与锲而不舍的追求中完成美丽蜕变。※
(周琳,江苏省无锡市天一实验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