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心生活之景,品味诗中美好
作者: 赵欣【摘 要】 教学写景类的古诗,教师可从诵读入手,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出诗中景,开启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思辨并体会景中蕴含的“情”趣和“理”趣,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人不同的观察方法,明白生活中处处留心就能发现其中的学问。
【关键词】 留心生活 古诗 写景 诵读
一、 前情回顾,引出课题
1.近期,我们在学习第三单元,认识了生字、词语,初读了课文。随着课文,我们还寻找到许多美景,夕阳下的江水、多变的庐山、一争高下的梅雪;观察爬山虎的叶子,发现了它的脚;跟着法布尔,认识了蟋蟀的住宅。我们不禁感叹,大自然处处都是美好呢!
2.处处美好,处处留心,通过这三个任务,我们就能探寻到大自然中的学问。(板书:留心诗中景、留心景中趣、留心观察法)今天,我们就通过《古诗三首》,踏上“品味美好”的旅程吧!
【设计意图】本单元学习主题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聚焦“准确生动的表达,连续细致的观察”,学写观察日记。回顾前期的学习内容,这样的教学更具有整体性,也为后面品读诗中美好做铺垫,有利于学生迁移学习。
二、留心诗中景
1.比赛读,挑战读第一首诗《暮江吟》。他读得怎么样?诗人留心了哪些景物?
2.挑战读第二首诗《题西林壁》,“岭、峰”是诗人从不同角度观看到的庐山的景。
3.第三首诗《雪梅》,诗人留心观察的是什么?梅雪争春的画面,谁能读出来?
4.同学们都是读诗高手呀,我们边读边想象画面,配上音乐再读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比赛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找到诗人留心的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象,走进古诗意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的韵味。
三、留心景中趣
(一)整体感知
1.诗从内容上看有写景、抒情、说理之分,这几首诗又属于哪一类呢?自读思考,说说理由。
2.诗是丰富的、多样的,有时会融情、景、理于一体,为什么这么说呢?
(二)辨“情”趣:《暮江吟》
1.“一切景语皆情语”,《暮江吟》的景中藏着作者怎样的情呢?(出示选项:A.欣喜B.悲伤)
2.交流。(1)你选择了A,是从诗中的哪个词读出来的?(理解“可怜、露似真珠”)
(2)有一处景似乎让人并不愉悦,你有这样的体会吗?(残阳)“残”字,一般会让你想到什么?这里“残阳”是什么意思?
(3)“铺”写出了残阳的动作,类似描写还有这些句子。(出示句子:朝阳照在小湖上。阳光洒在海面上。)在这两句话中,与“铺”字意思相近的是哪个字?和“铺”换一换行不行?为什么?(“铺”比较柔和,范围也比较广)。
3.我们从“暮、残阳”中读到了悲凉,从“可怜、露似真珠”中读出了诗人的喜爱、愉悦,那诗人的情感究竟是什么呢?(出示资料)
诗人白居易个性正直,当时朝廷斗争激烈,他很不喜欢这种钩心斗角的氛围,十分苦恼,后来主动要求外任,被派到杭州做刺史。而对于杭州,白居易并不陌生,他十一二岁曾随父亲漂泊到那里,对杭州留有很深的印象,心中充满着向往。《暮江吟》这首诗就是诗人51岁时离开长安,赴杭州任刺史的路上所作。一离开京城,一离开朝廷,他就觉得一身轻松,愉悦自在,所以此时他笔下的风景有一种和谐、宁静的意境。
4.知其人,论其世,知道古诗的创作背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人和诗情。古诗的情感一般藏在诗的末尾,我们带着理解再读这首诗。
5.白居易写景是为了抒发自己轻松愉悦的情感,红日西沉后又会有怎样的情景?新的景色会出现,明月初升,晶莹的露珠多么令人喜爱啊!(板书:情)
【设计意图】从表达方式入手,用问题“景中藏着作者什么样的情”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用意,领会诗人依托景物所表达的情感,必要时提供资料袋,让学生在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后体会诗人的情感,知人论世,真正把握思想内容,从而学会阅读,延伸阅读,形成阅读的能力。
(三)辨理“趣” :《题西林壁》《雪梅》
1.自读两首诗,先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再想想诗中藏着怎样的“趣”。
2.说《题西林壁》诗意。借助视频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苏轼告诉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什么?讨论: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4.说《雪梅》诗意。你觉得这首诗中,诗人是爱梅多一些还是爱雪多一些呢?你从中明白了什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5.两位诗人可真厉害,他们留心观察,还进行了思考,诗中既有景,还告诉了我们道理,道理同样藏于诗尾!(板书:理 )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借助注释、联系生活实际等理解古诗,增强自读能力与阅读自信,教师必要时提示多种理解的可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诗人是爱梅多一些还是爱雪多一些?”用两个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景中蕴藏着的道理,磨砺学生的阅读眼光和思辨能力。
四、留心观察法
1.学生先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诗人们是怎么观察的呢?他们的观察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2.集体交流,突出不同:《暮江吟》主要是连续观察(暮—夜),《题西林壁》主要是多角度观察(横、侧、远、近、高、低),《雪梅》主要是对比观察。
3.小结:诗人因为喜爱,才会连续观察,多角度观察,对比观察。(板书:喜爱 )
【设计意图】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己找依据,通过理解重点字词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不同的观察方法。交流时,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美景源自留心观察。
诗人们不仅留心了身边的美景,更通过写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告诉我们一些道理,还品出了他们观察的方法,这是我们这节课上探寻到的学问!下节课,我们继续到文本中探寻美好的学问!※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