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命运因抗争而熠熠生辉
作者: 陆春建【摘 要】 《孔雀东南飞并序》用语浅白灵动,叙事委婉曲折,教学时,教师可立足人性角度,以人物的矛盾作为研习任务,通过改写小序、插入(替换)语言和撰写发言提纲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进而对文本有独特思考。
【关键词】 《孔雀东南飞并序》 聚焦矛盾 学习任务
《孔雀东南飞并序》是汉乐府诗歌中的长篇叙事诗,被奉为“乐府双璧”之一。此诗用语浅白灵动,叙事委转曲折,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学习的典型案例,亦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的案例。
笔者以为,学习本文,首先应建立“人”的观念,站在人性角度去思考人物行为;其次应抓住故事的矛盾,立足矛盾的呈现与解决,探究行为背后的意义;最后将探讨的舞台交给学生,在讨论中凸显文本研习的延展性,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处。因此,本文将研习“焦仲卿的矛盾”作为学习任务,通过改写小序、插入(替换)语言、撰写发言提纲等环节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推动生本研习“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一、聚焦矛盾,导入新课
一篇优秀的故事总是少不了“矛盾”的存在,譬如《雷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祝福》等,同样,《孔雀东南飞并序》中也存在着矛盾冲突。请同学们说说看,这篇文章存在哪些矛盾。(焦母和刘兰芝、刘兰芝和哥哥、焦母和焦仲卿等)
在这些矛盾中,有一个人联系两个家庭,串联所有矛盾,这个人就是焦仲卿。今天这节课,我们有这样的研习任务:精彩的故事总少不了“矛盾”的参与,请以《焦仲卿的“矛盾”》为题,撰写发言提纲,并在班上交流。
【设计意图】选择焦仲卿,是因为他具备两个特征:一是连接性,他能连接起两个家庭以及故事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二是现实性,他是处理现实矛盾的主体,他的处理选择推动着情节向前发展。
二、改写小序,凸显“矛盾”
1.这篇文章的故事浓缩在小序里,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生读序)
2.这首诗的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小序也是从焦仲卿妻子刘氏的角度来陈述故事的。从小序中“自誓不嫁”“投水而死”等语言可以看出刘兰芝刚烈的性格。请同学们从焦仲卿的角度,结合你的理解,也来写一段小序。
预设一: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母遣其妻刘氏,誓不二心。妻哀母怒,左右两难。闻刘氏投水而死,仲卿悲痛欲绝,自缢而终。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预设二: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因难违母命,俾妻暂还家,自归必复迎。别后府中长愁,但闻琵琶别抱。遣马凄怆质妻,鸳鸯欲断双翅。其妻先赴清池,仲卿自挂东南枝。时人唏嘘,为诗云尔。
预设一以“妻哀母怒,左右两难”“留恋其母,亦不忍其妻”等语言突出焦仲卿的矛盾处境。彷徨犹豫和怯于行动促使焦仲卿最终走向死亡。预设二则着眼于焦仲卿解决矛盾的方式“俾妻暂还家”“遣马凄怆质妻”,可见遇到矛盾时,焦仲卿选择了回避与莽撞的责怪,这一选择不但没能解决矛盾,反而制造出更多的矛盾。这一连串的矛盾也推着焦、刘的爱情以及生命走向无可挽回的结局。
3.预设二中为什么强调“时人唏嘘”,而不采用原文中的“时人伤之”?
“唏嘘”表达的情感更充分,包含了无奈、感慨、叹息等多重情感,更符合夫妻先后殉情的叙述情绪。
4.焦仲卿的“矛盾”是什么?
从所写小序来看,焦仲卿的“矛盾”体现在两处。一处是故事开端,“遣归”部分,焦仲卿为了解决婆媳之间的矛盾,让刘兰芝暂时回家,这是悲剧的开始。另一处在“再嫁”部分,焦仲卿听闻刘兰芝再嫁,他的解决方式是斥责刘兰芝不守誓言,并以“吾独向黄泉”来刺激刘兰芝,这样的解决方式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设计意图】设计改写小序,目的是将学生思考的角度引向焦仲卿,引导学生寻找和思考焦仲卿的矛盾,为后文的深入推进做铺垫。
三、插入(替换)语言,试解“矛盾”
1.当生活中的烦恼扑面而来时,焦仲卿感知到矛盾,也尝试着解决矛盾。然而他失败了,旧矛盾未除,新矛盾又起,矛盾缠身,导致焦、刘二人精疲力竭最终走向死亡这样一个悲剧性结局。那么,焦仲卿有没有办法来避免殉情悲剧的发生?他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
预设学生讨论结果:(1)约定私奔,逃离庐江;(2)说服母亲,挽回局面;(3)承认现实,无奈放弃。
2.根据讨论结果,请同学们仿照本诗的语言形式,以焦仲卿的口吻设计一段话,避免殉情悲剧的发生。
3.小组讨论:设计的这段话放在文中什么位置效果最佳?(这段话是焦仲卿对谁说的?放哪里比较合适?添加还是替换?)
4.学生上台展示,其他学生质疑并讨论。
预设一:与其同赴死,不如共余生。归隐山林里,琴瑟谐远声。莫问世俗事,煮茶赏春花,夏日赏浓荫,萧萧秋风里,踏雪寻梅去。且让世事去,莫别东南枝。
预设二:连日大风起,尘埃遮双目,磐石未转移,蒲苇韧如旧。有缘苦无份,天地却无情,江山日日变,人心血肉生。愿君蕙兰心,执得良人手;愿君少操劳,享得人间乐。他日若相见,年岁当相长,身着绫罗装,凝眸溪水畔。万般情愫里,随眼波远漾,只道是寻常,何苦学鸳鸯?
点评:预设一让焦、刘二人归隐山林,过上“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生活,有其合理性。古代文人面临无法解决的矛盾时,往往也会做这样的选择。预设二是一种很现实的选择,两人各自回家,确实也能够避免自杀殉情的结局。
5.从改写内容来看,同学们倾向于替换“再嫁”部分焦仲卿的那段话。我们来读一读这段话,体味焦仲卿此时的情感。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焦仲卿说这段话时心情很复杂:有愤怒,怒刘兰芝没有守住誓言;有绝望,绝望爱情从此一去不返。他在这样的情绪驱动下,便冷嘲热讽,口不择言。需要注意的是,这段话也反映出焦仲卿解决矛盾时喜欢从自身角度出发,注重自我情绪的抒发,却较少关注和关心别人。这段话也是悲剧发生的导火索,刺激了刘兰芝,直接导致刘兰芝发出“黄泉下相见”的又一誓言。
6.我们再回到焦仲卿的“矛盾”上来想一想:这些办法能从根本上帮助焦仲卿解决“矛盾”吗?
预设一:焦仲卿没办法从母亲那里找到解决矛盾的突破口。于个人情感而言,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抚养成人,他不太可能违逆母亲;于社会形态而言,“孝治天下”正大行其道,社会环境也逼迫他除了哀求,别无他法。但从文章末尾可见,哀求无济于事。
预设二:焦仲卿也没办法从刘兰芝那里找到解决矛盾的突破口。“自专由”的刘兰芝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说休就被休,说再嫁就再嫁。可见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她身如浮萍,并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自然也就无法帮助焦仲卿解决矛盾。
预设三:焦仲卿也没办法从自己这里找到解决矛盾的突破口。他是按照社会标准模式培养出来的小吏,秉持“孝”的观念,无力改变自身地位。或者说,他骨子里寻求的是过上当时社会要求的生活。
预设四:无论是焦仲卿还是刘兰芝,其实骨子里都没有想过要去反抗,更没有想过去解决矛盾。他们一系列的举动里可能有反抗的因子,但并不具备反抗的意识和条件。这也是现实最残酷的地方。
小结:当我们尝试着帮助焦仲卿解决“矛盾”时,发现这里不是一个矛盾,而是一组或一系列,或者说矛盾成群结队,铺天盖地。再深究下去会发现,原来躲藏在这些矛盾背后的是人的自我意识,是人性的酣然沉睡。焦仲卿的悲剧在于他试图平衡矛盾,既不伤害母亲,又能琴瑟和谐。然而他忽略了社会的幽暗,忽略了刘兰芝的柔弱,忽略了个体命运在社会浪潮中的不堪一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将学生对焦仲卿的矛盾的思考引向更深处,也通过尝试解决矛盾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个体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渺小与无奈,从而凸显出焦仲卿悲剧的深刻性和必然性。
四、感知命运,表达“矛盾”
1.讨论:双双殉情自杀和放手后各自生活,哪一种结局的悲剧意味更为强烈?
悲剧是“把美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殉情更符合悲剧的特质,显示出人物在面临外界压迫和内心冲突时的成长与反抗的决绝,具有审美性。而活下来,则是现实中大多数人的选择,也是更深、更广的悲剧性意味的体现。如果说殉情是个体以生命的结束来显示永不妥协的决心,那么活下来则更像大多数人的选择,这种选择数量庞大,悲伤且悲壮。如果说前者是焦仲卿,那么后者更像是在写焦仲卿们。
2.请同学们整理记录内容,撰写发言提纲,围绕焦仲卿的“矛盾”发表见解。
预设:“矛盾”是焦仲卿生活的轴点,也是人物性格的成长点。焦仲卿的“矛盾”是面对婆媳争斗时的矛盾,是面对“自专由”时礼制观念的矛盾,是坚守誓约还是向现实妥协的矛盾。他的矛盾是外在的,受到人群观念、社会背景的挤压;他的矛盾也是内在的,屈从礼制。正如哈姆雷特一样,焦仲卿解决矛盾的方式也颇受非议。他要考虑的太多,又缺乏行动力——母亲含辛茹苦,忠孝不可违背;妻子情投意合,是他的黯淡世界里的一束光。殉情是他解决矛盾的唯一途径,唯有如此,才能让他心安。他不愿意抛弃世界,但最终世界抛弃了他。
【设计意图】撰写发言提纲,在班上发言,学生以文字表达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此环节,教师着眼于学生的独特思考,不应要求标准答案。
今天这堂课,我们通过对焦仲卿“矛盾”的感知,理解到个体命运在宏大社会背景下的渺小不堪,理解到许许多多的焦仲卿们在背负因袭的重担时的无奈与软弱,理解到在那样一个社会环境里突破自我的艰难与闪亮。有人说,人类个体渺小,生命短暂,但我们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我们总想着去解决矛盾,人类便在这样的矛盾重重中,磕磕绊绊,一路前行。最终,命运因抗争而熠熠生辉!
五、课后研习,仿写练习
从《梁祝化蝶》《钗头凤》《牛郎织女》三则故事中,任选一位男主人公,仿照《孔雀东南飞并序》的形式,撰写小序。※
(作者单位: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