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方法谈:让说理更生动

作者: 孙艳

【摘 要】 好的议论文不仅说理清晰深刻,还生动形象,充满理趣。基于写作教学实践,教师可从论说主体、论证情感、论证手法、论证语言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议论文生动说理的方法。

【关键词】 议论文 说理生动 形象表达 共情表达 象喻表达

许多高中生在写议论文时常常受困于想说的理心中有,表达出来却没力量,没感染力。而优秀的议论文,不仅具有极强的逻辑思辨力量,同时还具备形象动人的语言特征。朱光潜在《漫谈说理文》一文中说:“说理文的目的在于说服,如果能做到感动,那就会更有效地达到说服的效果。”如何让议论文说理更动人?笔者总结了以下方法。

一、论说主体:大胆介入,在线在场

写作,是基于自我表达的需要,作者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写作实践中,由于作文材料内容丰富,许多学生拿到作文题后怯于“从未思考过相关论题”,若是准备的素材中又没有适用的,便彻底失去了写作的勇气和底气。

叶圣陶说:“议论的总旨在于表示作者的见解。所谓见解,包括对于事物的主张或评论,以及驳斥别人的主张而申述自己的主张。”大胆表达观点是议论文写作的起点;深思熟虑后的从容议论,是形象表达的前提。好的文章中总有一个在线在场的写作主体,如梁衡《把栏杆拍遍》中的段落:

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

文中“我敢大胆说一句”就是自信的表达,作者现身说理,不惧成见。正是这样的议论让读者感受到辛弃疾的不凡与铮铮铁骨。

作文要敢于“说真话”:在语言形式上,表达观点时多用“我认为”“我想说”,多用“是”“不是”“只有……才……”等断言式语汇;在内容上,应敢于评价,敢于发现症结利弊,敢于分析说理,敢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这些方法的使用都应建立在观点准确的基础上。

二、论证情感:充盈丰沛,共情共鸣

说理,也要动情,避免板起面孔枯燥说教。“情”,首先是论证时情感丰沛,无论是阐释观点还是佐证观点都有强烈的表达意愿。积极的表达意愿能调动起推理论证的激情,引导着气势丰沛的语言联袂而出。

以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片段为例:

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谁更”一段铺排酣畅淋漓,恣肆的语言基于作者对庄子的深刻了解。破折号一转,一句反问让读者恍然大悟,原来庄子看似狂妄,内心却有一把辛酸泪。“怎能不”这句反问又让读者看到庄子的痛苦和孤傲。虽是议论的语句,却句句情感浓烈动人。

“情”,其次表现为论证时有共情意识。共情能力是指个体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感受他人、接受他人,并同他人产生情感共鸣的能力。议论文都有潜在的说理对象,如果能充分考虑说理对象的认知、顾虑和期待,就可以在说理时有的放矢,与之共情,从而加强“说服”的效果。

梁启超先生在《作文教学法》中曾提出论辩之文两个重要条件:一为耐驳,一为动听。其中“动听”,即“读者意识,意识到自己对面可能是谁在看,以易于其接受、认可、敬佩的笔法、文字写”。例如《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的说理对象是地位高于自己的秦伯,是要围困自己国家的首领。烛之武的劝说之词可谓充满共情意识。“郑既知亡矣”先示弱且让步,“焉用亡郑以陪邻”的反问意在让秦伯思考“用亡郑来加强晋国国力”的荒谬性。再如“唯君图之”一句很妙:“我”不言,请君思考。看似不做定论,却处处从秦晋的形势出发,从秦伯的立场出发,看似替人担忧,实则为己论说。

学习动情式说理可以从修改语段开始。

练习:请以“坚守内心才能有饱满的人生”为论点修改下面的语段,力求情感丰沛。

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卢新宁《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语段中“不用”“不要”运用叠句形式,坚定读者“不怕”的决心,共情特征明显,更易打动读者。三个“选择”做法明确,“才能”强化选择后的效果。教师先带领学生分析原文的表达效果,然后引导学生修改。学生修改后的语段如下:

1.为什么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为什么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为什么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何不坚守?何不选择理想?何不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要知道,唯有如此,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2.你是否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你是否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你是否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这些畏惧的背后,这些顺从的背后,真实的你又在哪里?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动情式说理主要通过议论的方式呈现,目的是强化议论的效果。教师可展示学生的修改成果,带领学生感受动情说理的效果,并引导其总结方法。学生发现:问句、感叹句的使用可以增强说理的情感;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说理的情感气势;设问、疑问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假设与选择复句既能与读者共情,又能给读者独立思考的空间。

三、论证手法:象喻表达,蕴含道理

象喻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文字阐明玄妙深奥的道理。比如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直译是《追寻失去的时间》。以翻译家许渊冲为代表的部分翻译者认为时间这个概念很抽象,面向大众这样直译失之形象生动。翻译成《追忆似水年华》,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冠以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逝水意象,其意味更易令读者领会。

林贤治的《旷代的忧伤》里有很多象喻式表达。如《穿过黑暗的那一道幽光》,文题将西蒙娜·薇依的精神和贡献喻作“幽光”。开篇又是比喻:“宛如一道光束,投向黑暗深处,使周围的人类现形。”诸如此类的象喻表达贯穿全文:“她身上自有一种光辉,那是幽光,照耀的是底层,而非天界”“照亮黑暗的光,最先穿透自己。”全文象喻表达,将抽象深刻的道理以直观、可感的方式呈现,既便于理解又引人思考。

教学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欣赏一些经典的象喻式表达句,探寻其中的妙处。比如:

1.茅草屋顶下住着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黄金下栖息着奴隶。——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

2.说服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一个攥紧的拳头。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

以芝诺的语句为例,整句话意在论证“说服”的特点。“摊开的手掌”意味着开诚布公,意味着友好交流;“攥紧的拳头”则是紧张的谈判局面,随时有爆发“战争”的可能。具象化的表达容易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从而让道理更容易理解。

象喻表达的难点在于找到合适且巧妙的“象”:既能形象生动不枯燥,又能深入浅出讲道理。优秀的象喻表达可以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训练象喻表达不可急于求成,可从简单的仿句填空开始。例如:

1.心有远意之人安于陋室,鼠目寸光之徒困于珠玉。

2.安贫乐道是一种于不毛之地仍能窥见晓山秋月,于粗粟布衣时仍能吟啸且徐行的达观修养。

学生可以从对举的句子中找到灵感,寻找到“象”后再辅以词句结构和辞藻的修饰。这样的练习可以增强学生形象化表达的信心,鼓励学生抓住平时思考的点滴灵感,整合修饰,写出较好的象喻表达的句子。

练习象喻表达还可以在诗歌中寻找灵感,诗句中唯美生动的意象可以替代抽象的道理。而养成活用成语的习惯也可提升象喻表达的能力。

四、论证语言:还原画面,可视可感

议论文中的举例一般要用概括性的语言,力求言简意赅,切中肯綮。为了强化观点的表达,重要例证也可以场景还原方式,用描写的语句展示,增强现场感,从而打动读者。以梁衡的《读韩愈》为例:

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瘴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

语段中画线的句子可以让读者充分发挥想象:空间由皇宫到秦岭、南海,景物从晓月到风雪、雾瘴。拟人手法突出韩愈的到来是众望所归,外貌和动作细节刻画出了韩愈的衰老,也暗指他仕途坎坷。这段文字概括了韩愈命途多舛的人生,其踽踽独行的形象深入人心。还原场景如果用诗化的语言适度渲染、衬托,可以使得场景可视化,进而感染读者。两位学生在习作中这样写道:

1.“佛系”青年当道的今天,我仍执着地呼唤心底远意的复原,一种长远的格局与视野的建立。仅拥簇于自家的炉火旁,就会看不到那一窗之隔的哀苦;仅托腮欣赏窗台上的一株雏菊,就会忘了头顶长夜繁星的浩荡。

2.仅从他人只言片语的描述中,我们又怎么切实感受枝间跃过的清脆鸟鸣与鼻尖浮动的隐隐花香?我们又如何体会太阳洒满全身的洋洋暖意与微风拂过的阵阵清凉?

还原场景可以带给读者沉浸式的体验,丰富文章内容,调整阅读节奏,使得所论述观点更加深入人心。

议论文是说理的艺术,重在以理服人,而说理的正确与深刻是“灵魂”,说理的形象生动是“血肉”。有趣的“灵魂”与丰满的“血肉”共同铸就鲜活的文章。切记,形象动人的说理是为议论服务的,写作时不可本末倒置,更不可完全替代。※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