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 沈越

【摘 要】 核心素养视域下第三、第四学段文言文教学,教师可加强美读训练,在审美感知中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剖析文本结构,在审美鉴赏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鼓励交流运用,在审美创造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侧重文本的整体解读,在审美共鸣中培植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文言文教学 美育

一、加强美读训练,在审美感知中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语言运用”是核心素养的基础部分,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培养目标。文言文具有优美、典雅和凝练等特征,通过美读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增强语感、熟悉语境,领会文中蕴含的情感、意趣和美学特色。叶圣陶先生曾言:“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1]美读可以被视为一种感受、感知和领悟美的过程,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素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实施文言文美育浸润的有效方法。在美读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体悟文章的音韵、节奏、用词美。

1.音韵之美。汉字是表意性文字,每个汉字均有独特含义,并分别带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读来铿锵有力,有着丰富的韵律美。文言文组字成篇,内含的音韵美更为突出。例如,八年级上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几句简短而精妙的文字使人身临其境,仿佛听到鸟鸣成韵、水激石响的声音,文中写猿叫、蝉鸣、水泠、鸟啼,各种声音交互和鸣,连续而婉转,使得山显其奇、林显其色、水显其灵。

2.节奏之美。文言文中,常采用双声、叠韵、排偶、回文、反复等方式,凸显文章的艺术美感。另外,平仄和句式长短的协调运用也尤受重视,它们使文言文更富节奏感,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九年级上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此句运用对偶手法,散句收束,详细地描写了山间朝暮和四季的不同景色。在句法上,运用长短不一的句式,恰到好处地换韵用韵,读来节奏和谐、音韵回环、清晰流畅。

3.用词之美。文言文语言凝练,表达传神。例如,八年级下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中“凄”和“寒”二字表现了周围环境的寥廓与空旷,人在景中,内心亦感到寒凉,结合柳宗元当时的处境可以看出,作者通过环境描写来表达政治上失意的苦恼。作者文笔精致,用语清雅,以“如鸣珮环”绘声,以“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绘形,以“青树翠蔓”绘色,以“明灭可见”绘光,全文如一幅青绿山水画,画面清新。

教师在引导学生美读时,可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也可配上贴切的音乐。教师还应发挥自身特长,做好美读示范,这样更能引领学生沉入文本,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体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丰沛的情感,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剖析文本结构,在审美鉴赏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基于这一素养,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在揭示和教授文章精髓的同时,应紧扣学生思维发展的主线,引导学生剖析文本的结构层次,品鉴和领略文章之美。

1.在分层鉴赏中提升思维品质。有学者将文学作品从外到里划分为四个层面:语言层、形象层、意味层、意蕴层。[2]文言文一般也具有这四个层面。笔者认为,通过剖析文本结构,引导学生逐层赏析、深入品鉴文言文美的因素,在实现美育浸润的同时,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为学习鉴赏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品质得以提升的过程。例如,九年级上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语言知识非常丰富,如大量使用四字短语使句子朗朗上口,采用骈散结合使文章错落有致,同时,用精练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形象生动的修辞,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所思所想。这是文章的重要特色,教师需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细细品鉴。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这些“语言层”描述能唤起怎样的形象感知?文章第3~4自然段将洞庭湖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形象地展示出来:恶劣天气时,湖面上阴雨连绵、狂风怒号、波浪滔天,眼前的世界昏暗而悲凉;阳光明媚时,则是飞鸟翱翔、鱼儿悠游、花草葱茏,一片明亮而怡人的画面。接着,引导学生领会这些描写背后意味着什么——范仲淹被贬邓州时,并未目睹岳阳楼的壮丽景色,但他选用了巧妙的写法:不直接描写岳阳楼,却详细描述洞庭湖的阴晴景色,寓意着人生的悲与喜两种境况。最后分析“意蕴层”,启发学生体会作者面对人生境遇的跌宕起伏、悲喜交集时,竟可以表达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这是此文能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感悟和赏析文言文蕴含的深邃的美,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并随着文章的深入学习而得到启迪、提升。

2.在审美过程中感悟思维智慧。学生通过逐层剖析结构的方式学习文言文,在鉴赏美的过程中还能感受到古人行文中的思维逻辑,感悟到蕴含在文中的哲学思维,这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比如,在学习《岳阳楼记》的过程中,当感受到文章层次的逻辑递进——由远到近,由天空到水面,由古到今,由感叹自己到心怀天下,学生能感知到作者写作时严密的逻辑思维;当品味到天气恶劣时乌云滚滚、浊浪排空,以及天气晴朗时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能感受到作者鲜明的形象思维;当读到洞庭湖天气阴晴交替、景物明暗对比、人物情绪悲喜交加时,又能感受到作者明显的辩证思维;当被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世豪言和豁达胸襟所震撼时,还能领略到作者那种意气风发的创造思维。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言文,引导学生按照语言、形象、意味、意蕴四个层次逐层剖析,逐步鉴赏,实现美育浸润,锤炼学生思维。教师还可精选一些课外文言文,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层赏析,培养学生主动审美和积极思维的习惯。

三、鼓励交流运用,在审美创造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学生的审美素养涵盖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其中审美创造力是审美素养的巅峰表现,也是美育的至高追求。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就必须在感受美、鉴赏美之后,鼓励学生尝试创造美。

1.激励学生运用文言名句。教材选编的文言文都是经过时间淬炼的文学瑰宝。在教学中,教师应按课标要求,布置学生背诵一些名段、名篇,认真夯实文言文基本功。然后,在日常交流、演讲或写作中鼓励学生大胆运用所学的文言名句,这样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可增加语言的文化味。比如,某学生熟练完成一项手工制作,受到老师的表扬,在众多同学羡慕的眼神中,他谦虚地说:“无他,惟手熟尔!”其他同学立刻心领神会地鼓掌。又如,有一位学生家来了客人,他兴奋不已,另一位学生见了,问:“何故如此开心?”笑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不同的生活场景和语境中引导学生适时运用文言名句,久而久之,学生的文言知识就会掌握得更加牢固,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

2.引导学生尝试交流表达。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后,教师可巧设情境,引导他们运用文言尝试交流表达,将文言文审美要素与技巧规律内化为自己的文学积累,逐渐实现从欣赏到创造的跨越。例如,在课堂上,笔者以投影呈现出一条古朴街道,两旁店铺的商品琳琅满目,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行业类别为每家店铺配选对联,有效唤醒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笔者还鼓励学生在春节期间为亲友送祝福时用上传统贺词,以增加文化气息和语言美感。随着学习的深入与迁移,高年级学生对文言文已不再陌生,部分对文言文兴趣浓、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一些场合会尝试运用文言表达。例如,在一次班会上,一位学生的自我介绍让人耳目一新:“吾来自金陵城南方山,今与诸位相会于此,实乃三生有幸!吾尤爱文史,深觉诗词之美,然数理堪忧,诚请恩师与诸位同窗日后不吝赐教,吾当不胜感激!”交流表达是一种创造性学习,教师要善于营造富有文学色彩的氛围,创设合理情境,引领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侧重文本的整体解读,在审美共鸣中培植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材中的文言文是作者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和审美趣味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完整、活跃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需侧重对文本的整体解读,从欣赏的视角,指导学生体验课文中的艺术和自然美、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美,体悟中国古代文化之美,唤起学生强烈的文化认同和尊崇。[3]

1.组织讨论与表演,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指导学生欣赏文言文之前,教师可先讲解文本创作的时代背景、趣闻轶事等,在学生的人生经验和文本之间建立联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适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表演等活动,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笔者教学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时,指导学生先讨论,再表演,让学生研究体会当时伯牙和锺子期心灵对话的场面,以及锺子期去世后,伯牙痛失知音、破琴绝弦的情景。通过讨论和表演,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章内容,体悟了两人真挚的知遇之情,达到了在情感共鸣中丰富学生人格内涵的育人目的。

2.引导赏析与体验,坚定学生文化自信。教材中精选的文言文,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精神,这些精神是中华民族经过漫长时间沉淀而成的思想财富,闪耀着深刻的民族智慧光芒。例如,《精卫填海》用神话传说生动传递了先辈百折不挠、勇于抗争的精神;《囊萤夜读》用典型事例充分展示了古人读书刻苦勤学的精神;《两小儿辩日》赞美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爱莲说》呈现了君子像莲花一样高尚、清廉、淡雅的品格。通过对这些文章的深度学习、赏析体验,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进而达成培养“文化自信”的核心素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25.

[2]王纪人,主编.文艺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02.

[3]黄玉婷.基于核心素养的文言文教学研究[J].文学教育(下),2021(12):64-65.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浦口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