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提问教学策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作者: 王艳

【摘 要】 学会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策略。《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被编入提问教学策略单元,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充分预习、小组讨论、归纳概括和合作探究,巧用提问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有效提问 阅读策略 高效阅读

宋代学者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学贵有思,思而有疑,疑才能进。质疑是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让学生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小组合作研讨交流,教师总结,从而实现文本的有效阅读。然而,这一切活动都基于提出的问题,接着一步步探索解决,从而走进文本。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于无疑处生疑,又怎样让提问助力学生阅读体验呢?

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编排了一个阅读策略单元——学会提问,本文将以该单元中的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为例,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提高其阅读能力。

一、利用预习,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提问,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儿童从认知这个世界开始,就会不停地追问“为什么”,提问本身就是儿童具有的一种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本能,鼓励他们大胆提问。这就需要给学生大量时间来思考、来质疑、来表达。

预习作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置形式灵活,恰好可以作为激发学生提问积极性的关键教学环节。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他们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

1.借助阅读提示,明确预习目的。在本课的“阅读提示”明确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尝试提问。尝试提问的范围很宽泛,学生可以对这篇课文中任何一处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提问:可以对课题有疑问,如“豆荚里的五粒豆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可以对文章内容有疑问,如“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可以对后来还会发生什么故事有疑问,如“成为小花园的豌豆苗会一直盛开着豌豆花吗”。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问,从而培养学生乐于提问的习惯。

2.教师给出指导,掌握提问方法。如何才能让学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问题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标题、插图等,鼓励他们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看到这个标题,你会想到哪些问题”或“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你有什么疑问”。此外,教师还应该告诉学生发问的词有哪些,如“谁、什么、怎么样”;可以对课题、对主要人物、对主要事件、对结果、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发问。这样,学生的问题会表达得更规范、更准确。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逐渐养成从文本中寻找问题的习惯,提高提问的积极性。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课堂上学生仅读通读顺课文就得花费较长时间,如果再让学生充分提问,那么有限的40分钟教学,显然很难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前的预习环节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预习任务,将“预习”变成教学的原点。这样在正式上课时,学生就能带着问题听课,更加专注于课文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发学生提问积极性的关键。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他们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自由地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二、小组交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提问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如课文主题、写作手法、人物塑造等方面,从而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1.建立小组,研读文本并提问。学生自由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研读文本,将自己发现的问题随手记录下来。

2.小组研讨,强调多角度提问。在小组讨论中,组员将自己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参考课后练习二的示例,合作整理出本组的“小组问题清单”。

在此环节中,教师需先提出标准:一个小组内的成员所提问题不能重复,同时每个问题的表述要清晰,发挥好“例子”的作用,让首次接触提问策略的学生在整理问题时,有据可循。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在小组讨论期间,引导学生多角度提问。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豌豆们都有哪些特点”“豌豆们为什么会想到离开豆荚”等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提升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小组合作的成果如下:

小组问题清单

(1)豆荚里的五粒豆都做了什么事?

(2)这五粒豆会有什么经历呢?

(3)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

(4)五粒豌豆都在豆荚里,它们怎么知道早和晚的呢?

(5)其他的豌豆都有自己的打算,可为什么第五粒豆却觉得无所谓?

(6)这五粒豆最后怎么样了?

(7)为什么豌豆可以让小姑娘“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

……

三、归纳概括,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核心问题

在学生能够提出大量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归纳概括的方法,自主提出抓住文本核心的主问题,从而提升提问的质量。此环节的重点是本单元需要完成的阅读策略的教学,即从全面提问到有效提问。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小组内罗列的问题,让学生去分析、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可以分别从课文的整体和部分来提问,还可以从课文的课题、内容、写法、给人的启示等方面来提问,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对阅读有帮助的,而非盲目地去提问。

一开始,学生的提问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紧扣文本关键提问,引导学生从关注细枝末节,转向关注全文行文线索、整体内容,从琐碎的提问中提炼出核心问题,从而抓住文本的核心内容。

师:你们“小组问题清单”中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

生:豆荚里的五粒豆都做了什么事?

师:老师想问一下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你是在什么时候产生这个疑问的?

生:在刚拿到这个故事时,我就有了这个疑问,而且我还特别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所以一口气读完了整篇课文。

师:同学们还会产生哪些问题?

生:这五粒豆会有什么经历呢?

生:这五粒豆最后怎么样了?

……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是针对课题提出的,那有不是针对课题提出的问题吗?

生:我在读课文的时候,读着读着,就有了疑问——五粒豌豆都在豆荚里,它们怎么知道早和晚的呢?

师: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肯定还会有很多问题。老师建议你们可以读到哪里,就把自己产生的问题写到哪里。还有同学的问题是在读课文中产生的吗?

生:在读到五粒豌豆要离开豆荚时,我发现其他的豌豆都有自己的打算,可为什么第五粒豆却觉得无所谓?

……

师:大家都是边读课文边产生疑问,像这类问题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针对整篇课文来提出问题,比如: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还有哪个小组有从全文角度提出的问题?

生:为什么豌豆可以让小姑娘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大家如果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就一定可以读懂课文了。

四、师生探究,通过解决问题理解文本

学生分小组梳理出组内问题后,就需要去解决这些阅读时产生的疑问。这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评价。

在教学中,学生提问:“青苔把它裹起来,就像一个囚犯,可是为什么后来这粒豆又成为一座小花园呢?”这是针对第五粒豆的经历提出的问题。笔者以这个问题为主问题展开教学——这粒豆成为囚犯前,故事是怎样的?变成小花园后又有怎样的故事?自然而然地梳理了整篇课文的脉络,激活了学生思维,从而抓住重点内容进行解读。

生:青苔把它裹起来,就像一个囚犯,可是为什么后来这粒豌豆又成为一座小花园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可你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呢?

生:因为在课文中我对这粒豌豆的经历最感兴趣,而且它给我的印象最深刻。

师:那课文是不是只写了这粒变成小花园的豌豆呢?它成为囚犯前的故事是怎样的?

生:不是,还有其他四粒豌豆。第五粒豆成为囚犯前,也和其他四粒豌豆一样躺在豆荚里。

生:还有一位生病的小女孩和她的妈妈。

师:课文哪些部分写了其他四粒豆?哪些部分写了生病的小女孩和她的妈妈?

生:第1~12自然段和第22~24自然段都是写豆荚中其他四粒豆的内容。

师:同学们找得很准确,那你们能告诉我第 1~12自然段和第22~24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吗?

生:第1~12自然段主要写豆荚里的五粒豆各有不同的打算;第22~24自然段主要写其他四粒豆的最终命运。

师:第13~21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呢?

生:第13~21自然段主要写了最后一粒豌豆在艰苦的环境下,最终开出了美丽的豌豆花,并且给生病的小女孩带去希望的故事。

师:大家概括得很好,通过大家的分析和总结,我们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这个思辨环节中,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除了引导,还应当合理运用评价,逐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小孩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以学生提出的真实问题为契机,有序开展阅读教学,既能够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和思维水平的提升,也能够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最终达到高效阅读的目标。通过同学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最终收获成长。

“学贵有疑”,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还要教会学生提问的策略,而提问策略的教学就是在文本解读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不断练习和掌握的。在大量的阅读中,学生才能够不断生发疑问,从而进行更深入的阅读体验。语文教育就像一棵树,只有学生的思想长出新叶,语文学习才会枝繁叶茂。只有掌握多样的阅读策略,学生的阅读素养才能够真正拾级而上。※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耿圩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