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探初中语文古诗词联读教学的方法
作者: 刘冠中【摘 要】 从古诗词联读教学的角度,教师可确定联读教学目标,抓住不同诗词的重难点;创设联读教学情境,追求真实性、实践性、实效性;开展丰富多彩的联读教学活动,力求教学的多样性、趣味性、吸引力。以此探索古诗词联读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 联读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情境 教学活动
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先生在论及经典文本阅读时说:“孤立地欣赏经典文本,可能造成对作者和读者两方面个性的蒙蔽。为了剖析经典文本的个性,一个最方便、起码的方法,就是同类经典文本共组。其目的是提供现成可比性,帮助读者从被动接受进入主动分析和评价。” [1]古诗词联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了有效地实施联读教学,笔者对古诗词联读教学方法做了如下探索。
一、 确定联读教学目标,抓住不同类型诗词的重难点
古诗词联读教学模式主张教师打破教材古诗词学习的顺序,按照古诗词的特点整合形成群诗联读教学的新体系。因此在教学前,教师可以结合单元的主题,参考教材中各篇古诗词的教学目标,结合编者的用意和教学的重难点来设置学习目标,为古诗词的学习提供指引。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把七年级上册的《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放在一起联读教学,把《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放在一起联读教学,把《秋词(其一)》《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放在一起联读教学。
诗歌教学有着共同的教学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三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各有侧重——
第一单元:不断训练、巩固朗读技巧,特别注意诗歌特有的节奏和音韵美;在朗读中想象诗歌中的画面、情景,体会诗人情感。
第三单元: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第六单元:学习通过诵读抓住景物主要特点,并用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进行创作。
实践证明,确定联读教学目标,对于实施初中语文古诗词联读教学至关重要,有助于教师精准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指导学生学习。
二、巧设任务,创设联读教学情境
语文课标明确强调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2]。巧设任务,创设联读情境是初中语文古诗词联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精心构建的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与体验。
以第一单元四首古诗联读教学为例,在教学中,笔者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学校微信公众号“中华诗词”专栏要推送以下四首诗歌。请你帮忙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1:诗中有画——寻找景物。公众号需要给每一首古诗添加背景插图,请选择相应的景物,为古诗设计背景。
第一首《观沧海》中“沧海、山岛、树木、百草、洪波、日月、星汉”等景物具有宏大的特征,营造出壮美的画面;第二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子规常鸣“不如归去”,营造出凄美的画面;第三首《次北固山下》中“青山、绿水”, 潮水涨起来,江面宽广,视野开阔,令人心潮澎湃,营造出开阔的画面,孤帆远航,画面又传递着漂泊的孤独之感;第四首《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枯、老、昏、瘦 ……营造出衰败、荒凉、缺乏生机的画面。
任务2:诗中有情——探寻情思。结合诗人的经历与古诗内容,探寻诗人表达的情思。为了帮助公众号的读者欣赏这几首古诗,编辑想在每首古诗后面设置一个“诗中有情”栏目。请你结合古诗的内容和创作背景帮助编辑写一段话,说说这首诗的朗读技巧,以及每位诗人在诗歌中想要表达的情思。
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这首诗首句点出闻讯的时节——暮春,“杨花”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二者合起来便有了伤感的气氛,应该读得轻而缓慢;第二句点题,“闻道龙标”要轻读,“过五溪”要重读,“五溪”是偏远之地,要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第三和第四句意思关联很紧密,“我寄愁心与明月”是诗人的奇想,读时两句间需有稍长停顿,以制造悬念,突出下句在全诗中的作用——诗人安慰朋友的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句话里。
任务3:诗中有思——寻觅关联。为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最后一个栏目中,编辑设置了有奖问答题。请你选择四首诗中的一个字概括四首古诗,并阐述理由。
有的学生选择第二首诗歌中的“遥”字。遥,就是远的意思。王昌龄被贬到外地,李白遥寄祝福;曹操登高远眺,遥想未来蓝图,雄心壮志跃然纸上;王湾扬帆远行,既有对故乡的思念,更有对人生旅途的期待;马致远怀才不遇,远离家乡,也被迫远离了他的理想与壮志。还有的学生选择第三首诗歌中的“路”字,四首诗歌中都有一位在路上的行人。曹操行走在作战的途中,王昌龄行走在被贬的路途上,王湾扬帆远行在追梦的路上,马致远行走在漂泊的旅途中。
巧设任务,在联读情境中学习诗歌,不但增添了群诗阅读学习过程中的无限趣味,也提升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与理解能力。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联读教学活动
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对比阅读,通过比较古诗词在语言风格、意象和主题等方面的不同,领悟古诗词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设置“穿越”的情境,让学生回到作者的时代,去体悟作者创作时的背景、情感;模仿和创作古诗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古诗词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师还要注重运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活动的效果,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学生的发言和收集学生的作品等方式进行评价和反馈;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基础,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
下面以第三单元的《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为例来阐述如何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古诗词的语言风格、意象和主题,领悟古诗词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在学生读懂诗歌,了解内容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品诗析字,把握情感。《峨眉山月歌》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便是“思”。诗人所思为何?(他的友人和他的故乡)请结合全诗内容试着补充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夜是如此宁静,陪伴我的只有我的影子。亲爱的友人,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我对你的思念却越来越浓。我故乡的月啊,今夜只是清冷的半个,过了渝州之后就不知何时再见了。)《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为何强调“落花时节”?“落花”有哪些含义?(第一层,点明了时间,应是江南的落花时节,诗人再次与故人重逢;第二层,“落花”可以理解为李、杜二人人生的落花时节,代表着诗人对二人人生落寞的感慨;第三层,“落花”还可理解为“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的落花时节,代表着诗人对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3])
这一环节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诗歌内容,从而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问题设计讨论题目,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把握情感。
3.再读诗歌,当堂背诵。随着对诗歌文字的深入品析,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千年之前,走进了两位诗人的内心。写《峨眉山月歌》那年,李白二十出头,第一次离开家乡,既有不舍,又有对未知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杜甫写《江南逢李龟年》时,大唐盛世已经不复存在,我们仿佛看到两位落魄的故友执手相望,心中无限悲哀与感慨。
总结阅读方法。《峨眉山月歌》“夜发清溪”一句节奏轻快,应读出诗人外出闯荡的憧憬和喜悦;“思君不见”一句的阅读节奏要相对沉缓,体现出诗人渐渐远离故乡,对友人的不舍、思念的心绪。《江南逢李龟年》前两句是对过往美好岁月的回忆,第三句也说着好风景正当时,这三句在语调上应明快、昂扬,为末句的悲哀和感慨蓄势,制造扬抑的落差;读“落花时节”四字应相对沉缓,“又”要读出慨叹的语气,可适度延长,犹如一声沉郁的叹息。通过“读诵—赏析—再读诵”的过程,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得到深化,自然而然地达到背诵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4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罗晓晖.诗词课:朝向审美的奔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147.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朱码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