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识字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作者: 束夏梅

【摘 要】 教师应确定汉字教学在文化自信培养的融合点和落脚点,寻找突围教学困境的路径:在构字起源中识字,在语言运用中识字,在当下生活参与中识字,从而实现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发挥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 识字 文化自信 教学困境

一、认同与热爱:在构字起源中识字,建立文化自信

1.故事起源识字,追溯中华文化渊源。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充满神秘色彩,有着很多的传说故事。为了学生在学习之初能够对母语产生美好的情感,在识字前,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讲汉字起源,如“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的传说,到后来的“图画说”。汉字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再到楷书的演变,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学生通过汉字起源的传说故事,认识到汉字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从心底产生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2.构形归类识字,了解中华文化根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教师将汉字构形理论融入识字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透过汉字了解古人的生活与生产,感受到古人的思想与智慧,爱上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能够认同并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汉字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几乎每个字都与其他字有着亲疏不同的关系,构建了错综复杂的汉字系统。汉字是表意文字,表意字符多于表音字符。《说文解字》整理了540个意符做部首,构建了不同的汉字系统,有“形义系统”“形音系统”“形形系统”。[1]

形义系统,是由不同的意符与其他字或偏旁构成的系统。《汉字部首表》设主部首201个,大部分是表意部首。例如,“线”“纱”等字与丝线有关,所以其意符都是采用“糸”,但“红”“绿”“紫”等表示颜色的字也将“糸”作为意符,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古人对于颜色的认识和丝织品染色密切相关。由于远古时期生产力不发达,祭祀和占卜是大事,与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礻”是“示”(“神”的本字)的变形,所以与祈祷、祭祀、占卜有关的字,如“祸”“福”“祈”“祝”等,都采用“礻”来作为意符。形义系统的字直观展现了一幅幅古人生活与生产的场景,能够引导学生跨越千年了解古人的智慧生活方式,从而对文字产生敬畏与亲近感。

形音系统,是由不同的音符与其他字、偏旁构成的系统,主要构成形声字。形声字约占汉字系统的80%,如教材“语文园地”中的“青”“包”字家族的字。以上两类字,在教材“语文园地”中出现较多,教师教学时应站在汉字构形规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激发识字兴趣,并可以适时进行拓展识字。

形形系统,是指记号字符的构字系统,记号不表意也不表音,却以“形”与其他汉字构成系统,如“又”构成“邓、鸡、双”等。构形归类识字对教师的汉字文化素养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底,才能使得识字教学游刃有余,充满温情的语文味和文化味。

二、继承与弘扬:在语言运用中识字,建立文化自信

1.在事物联系中识字,继承中华文化精神。按照语文课标对中年级学生的要求,识字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将音、形、义与具体事物联结,做到见形知声义、闻声知义形、想义见形音。教师可以通过板书把汉字置于文本的情境中,加强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让中华文化精神渗透于学生的血脉之中,让学生在认同与热爱文化的基础上,将继承和弘扬文化作为一种责任。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课的“浸”字时,教师可以巧借板书,将该字的音、形、义与事物建立联系。“浸”字是形声字,本义是指“泡,使渗透”。对这个字的理解一直是识字教学的难点,如果仅仅让学生认读以后再背诵工具书上的意思,就割裂了汉字的文化内涵。本课中,“浸”字表示整个家乡都浸润在桂花的香气里。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家里浸泡衣服的样子,想象整个人、整个家乡“浸”在花海中的场景。一个“浸”字充分表达出了作者对母亲与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崖”字时,教师巧用板书画出山崖,学生在脑海中建构出“崖”指的是山陡立的侧面。看到“山”字和下面的“圭”字,理解只有用土石垒起的高地、陡立的山边才能被称为“崖”。由此,学生联系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见过的山崖,以及通过影视资料等见过的山崖,感受到山崖的险峻、危险,令人毛骨悚然。此时,五位壮士跳崖英勇献身,舍身为国的形象便屹立于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建立起对革命文化的认同,体现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育人功能。

2.还原识字情境,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从热爱到继承与弘扬,是认知内化,文化自信扎根,融入血脉的过程。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教师应还原识字情境,弘扬中华文化,并融入当下生活与认知的过程,让中华文化成为穿越时空并影响现代学生精神世界的强大生命力。

一年级下册《动物儿歌》,教师通过板书把儿歌的情境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在图画创设的情境中识字。在学习“网”字时,教师可创设象形字造字的情境,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画出蜘蛛吐丝结网的情境:蜘蛛吐一根丝,织一根线,吐着吐着,织着织着,就编了一张网——这就是“网”这个字。汉字始于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和描摹。这样的识字教学,遵循汉字造字规律,学生兴趣盎然,对汉字产生了亲近感和探究的兴趣,感受到了有力的历史脉搏。

探究识字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文化自信0
探究识字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文化自信1

三、关注与参与:在参与当下生活中识字,建立文化自信

当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需要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淀。在识字教学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参与当下生活,在思辨中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化入眼、入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是学生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特点是言简义丰,只有理解了每个汉字,才能读懂文言文。如“登”“没”“跌”“迸”等,如果仅仅借助课后注释理解,学生只能停留在“知道”层面;如果仅仅是告诉学生,“跌”是指摔倒所以有足字旁,“没”就是指淹没,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更不能感受文言文的博大精深,以及遣词造句之精妙、造字之智慧。因此,教师可以设计“我看到的场景”识字活动,让学生借助注释和想到的画面,来说一说自己通过汉字看到了什么场景。在学生元认知的基础上,教师借助板书,把整个故事的线索串联在一幅有故事的画面中,让学生对汉字的理解由含混走向精准,由感性走向理性,然后再让学生谈一谈司马光的品质对年龄相仿的儿童有什么影响。

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一课,教师可借助板书画出天都峰的陡峭与险峻,将“攀”字置于“山体”之中。如此,文中小作者手脚并用、奋力攀登的画面就仿佛出现在学生眼前。

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中“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一句的“折”和“唯”较难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板书与文言文对比,让学生在主动建构中猜测文言文的意思,想象当时的场景。“折”指的是果实太多,枝头被压弯,而不是折断。“诸”指很多,而不动的只有王戎,因此,这里的“唯”指的是“只有”。文中的王戎和学生年龄相仿,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后,学生心中的骄傲感与自豪感油然而生。教师再补充《王戎观虎》《诸葛恪添字》等反映中国古代儿童早慧的故事,并开展“我和古人比一比”活动,说说身边有没有和王戎一样的聪慧人物,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不仅要学习古人,更要超越古人,建立自信,对建设更加强大的祖国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汉字是国家的根、民族的魂,字字相连,句句相通。教师要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在识字教学中,以语文课标为纲,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并以识字为途径,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打开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时代少年。※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2021年度规划课题“基于国家云平台的小学识字写字混合式教学应用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JK21076]

参考文献:

[1]金文伟.汉字学视角的汉字构形规律与教学例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09):4-8.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外国语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