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生习作微型化教学初探
作者: 王永 熊彩侠【摘 要】 小学生写作教学还存在着教学目标大而多、课堂教学走得急、学生习作能力提升慢的问题。为此,教师可在习作课堂上基于学情,选好一个核心点,制定微型目标,进行微型指导,尝试微型练笔,切实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关键词】 习作微型化 微型目标 微型指导 微型练笔
统编版语文教材是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实践载体,为了更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编者精心地安排了专项的“习作单元”。“习作单元”一般会安排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
“习作例文”怎么教?笔者进行了尝试,不追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而是聚焦学生写作的核心困难,确定一个具体的重点学习目标,然后围绕这一目标,选择核心知识,采用合适的策略,解决要害问题。也就是,尝试制定微型目标,并进行微型指导、实践,提升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下面,笔者以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微型目标,聚焦学习任务
《爸爸的计划》按照爸爸擅长订计划、执行计划一丝不苟、为“我”量身定做暑假计划三个方面来表现一个爱订计划的爸爸。本习作例文的最大亮点是第1自然段用了“罗列”的方法来表现爸爸擅长订计划的特点。因此,本节课的微型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发现“罗列”写法,体会“罗列”写法的作用,尝试运用“罗列”写法。这样的微型教学目标是聚焦的,会让课堂教学走得慢一些,稳一些,实一些,会让学生有看得见的提升。
二、微型指导,触摸真实收获
1.自主阅读,发现“罗列”。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自己去读例文,思考例文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写法,接着让学生交流。学生很容易发现,第1自然段用“罗列”的方法写了爸爸爱订计划的特点。不过,此时的发现大多是模糊的、粗浅的,学生是借助“旁批”发现“罗列”写法的。
2.再读文字,聚焦“罗列”。笔者引导学生聚焦此写法:“同学们发现了作者用罗列的方法略写了事例。那么,什么是‘罗列’写法?你能结合例文具体说一说吗?”(学生思考、交流)教师追问:“如果把罗列部分去掉,只留‘我爸爸是一个工厂的计划科科长,擅长订计划’这一句,你觉得如何?”(学生自读比较、交流,体会“罗列”写法的作用。)
三、微型实践,提高习作能力
1.尝试练写,体验“罗列”。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罗列”写法,那么,这种写法你用过吗?你会用吗?(出示例句)
(1)奶奶总是闲不住。
(2)奶奶总是闲不住。早晨一睁眼就做饭、洗衣服、拖地,( )
(3)奶奶总是闲不住。全家人衣服是她洗的,( )
(4)奶奶总是闲不住。( )
第2个例句引导学生按时间顺序进行罗列式仿写,第3个例句引导学生按劳动内容的不同来写,第4个例句放手让学生去尝试。
2.拓展训练,丰富“罗列”。学生尝试仿写之后,已经感受到了这种方法的好处。笔者又告诉他们:我们刚刚尝试的罗列写法,采用的是“总—分”的构段方式,请再来欣赏一组采用“分—总”的构段方式的罗列。
(1)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一次次耐心的讲解和鼓励,一阵阵欢声笑语,这些都是和小花同桌的日子里,让我难忘的。
在我小学的生活中,有许多人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我的同桌小花。
(2)一轮炎炎的烈日,一声声高昂的鸡鸣声,一条条跳跃的小鱼,一张张慈祥的笑脸……多么欢乐的暑假时光,多么美好的记忆,但那件趣事更让我难忘!
这个暑假我遇到了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最有趣的还是那件事。
笔者先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体会第一组用“罗列”写法的妙处。两种方式一对比,效果不言而喻。罗列式的简写,既表现了小花的外貌美、行为美、心灵美,形象生动,有画面感,又能突出中心,句式还整齐。接着,笔者又出示第二组句子让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印象。然后,笔者出示《朗读者》节目中的台词让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罗列”的魅力。
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那么,《朗读者》遇见了你们,又会怎样呢?
——《朗读者·遇见》台词
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
——《朗读者·选择》台词
学生亲自经历了对于“罗列”的发现、运用、比较、赏读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罗列式的写法深入学生脑中,留下痕迹。课后,笔者再让学生以“奶奶总是闲不住”这句话为开头,写成一篇完整的习作。笔者通过阅读学生的作品发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这节习作课的学习目标,是在了解学生写作学习中的具体需求和习作例文特点的基础上确定的。以“罗列”写法为核心,笔者引导学生去发现、运用、比较、赏读,最终让学生留下印象,习得方法。这样的习作目标主要聚焦一个核心问题,看似目标单一,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里真实地、有效地达成一课一得,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
四、微型教学,思考微型策略
1.善于创设学生发现的“机会”。笔者积极创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比如,习作例文开头的“罗列”写法,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例文发现的;教师是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就是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自然主动探索的欲望就会增强,学习效果也会明显改善。
2.善于制造学生遇到的“困难”。语文课标指出,课程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学生大都不喜欢走“平坦的路”,喜欢走“崎岖的、有些刺激的路”,很多时候,他们甚至会在“平坦的路上”努力寻找“不平坦之处”走一走。在习作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故意制造“不平坦的路”,激发他们的热情和斗志。比如,当学生为知道什么是“罗列”写法而骄傲时,笔者出示“奶奶总是闲不住。( )”这样的练写题。顿时,教室里安静下来,大部分学生开始紧锁眉头。当然,这也是意料之中的:有些方式、方法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是有难度的。这一设计,就是笔者故意设置的“困难情境”,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沉下心去思考,更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斗志。接着,笔者故意设置“激怒情境”:“看起来有难度,一般人很难完成。”大部分学生听到这话是不甘心的,“写”的斗志自然就增强了。
3.善于搭建学生攀爬的“台阶”。学生写的斗志被激发了,并不代表他们就能写好了。这时,教师需要搭建合适的“台阶”,便于学生攀爬。笔者出示了三道练写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练写。这样的练写题,不仅让学生有了动笔写的实践机会,还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这样的“台阶”便于激发学生攀爬的斗志,增强攀爬的自信,收获攀爬的成果。
4.善于引领学生看到“更美”。语文课标强调,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罗列”写法有魅力,但是仅仅从例文第1自然段和学生的作品看,还远远不够,对学生内心的冲击力还是较弱的。如何才能更强烈地冲击学生的内心,让“罗列”在他们心中留下“深痕”?笔者又对“罗列”进行了立体式的、多方位的补充:增添“罗列”“分—总”构段方式的欣赏、比较、辨析;补充董卿运用“罗列”创作的美文等。相信,学生亲历了这一学习过程,不仅会丰富语言的积累,也会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5.善于创设学生展示的机会。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师评等,然后自己修改、誊抄。教师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张贴在教室的习作展示栏里;也可以将学生作品装订成册,放在教室里的图书架上,以便学生抽空阅读。这样的方式,不仅为学生创设了更多互读习作的机会,更让他们获得了成就感,有利于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和热情。有了动力,学生的习作能力自然会加速提高。
总之,教师应重视“习作单元”的“例文”,在习作教学上基于学情,选好一个核心点,制定微型目标,进行微型指导。微型练笔可以切实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当然,这样的探索不仅要在习作课堂上发生,更应该努力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中践行。课堂上不求多、不求全、不求快,只求尽力达成真实的、有效的一课一得,用日积月累的“得”,让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让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运用叶圣陶教育思想推进小学语文课堂转型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YZ-c/2018/43]
(作者单位:王永,江苏省邳州市运河街道中心小学;熊彩侠,江苏省徐州市新沂海门中学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