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书香班级文化建设的阅读活动设计策略
作者: 秦小艳【摘 要】 推动书香班级文化建设,教师可整合、优化适合学生的阅读资源,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习得阅读方法,涵养必备品格。
【关键词】 书香班级 阅读活动 阅读环境 阅读习惯
在书香班级建设中,笔者在摸清学情、提出目标、确立核心、制订计划、合理运行、定期评价的基础上,营造浓郁且真实的阅读情境,搜寻、整合并优化适合小学生的阅读资源,设计实施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阅读活动,让阅读成为像吃饭、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推动书香班级文化建设,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伴着书香快乐成长。
一、创造阅读环境,随时随地阅读
1.营造书香文化环境。环境对教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生总是会不自觉地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书香班级的建设,最先要思考的便是班级中书香文化环境的营造。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即“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学生长期沉浸于充满书香文化的学习氛围之中。班级内贴有五条阅读宣传标语——“打造阅读文化,创造书香空间”“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它们承载着塑造性格的美好内涵,蕴含“经典滋养灵魂”的育人理念。
2.让教室成为图书室,供学生随时开展阅读。全班师生共建“教室图书角”,师生都贡献出自认为值得分享的图书,或定期从图书馆借一些图书放在“图书角”,让学生放声晨读,午间休息静默阅读,放学之后尽情阅读,营造出“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良好氛围。班级有三个阅读功能区——“快乐读书吧”“小小图书角”“漂流读书袋”,以及两大评比栏——“好书推荐栏目”和“读书之星”。
3.打造书香长廊。笔者还将走廊打造为分享阅读信息、推荐阅读内容的书香长廊。打造书香长廊阅读分享墙,让学生以文字、图画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将阅读所思、所想、所获制作成读书手抄报,并选择优秀作品在书香长廊中进行展示。书香长廊中还增设“留言板”板块,笔者引导学生将阅读时的独特见解、阅读心得在留言板上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同时,学生在留言分享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取向也是教师选择下一期主题的来源,以及开展阅读活动的潜在素材。长此以往,书香长廊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随时开展阅读的契机,还成为学生学习、结交书友的载体,让书香班级成为全面育人的环境。
二、养成阅读习惯,习得阅读方法
1.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本身就是学生阅读学习的资源。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能够带领学生走进名著,感悟语言魅力,领悟社会生活。笔者坚持每月在班级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的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经典童话寓言到古今中外名著,学生在读完书之后可以利用语文阅读课时间进行分享,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细节或兴趣点开展探讨,还可以对名著中某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让每名学生都有分享见解的机会。这类分享交流活动,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还能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激发其进一步阅读的欲望。
2.结合课程开展读书活动。笔者还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书目开展相应的语文阅读活动。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编者在“快乐读书吧”板块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教师可以借机引导学生阅读并开展活动,同时在班级里开展系列活动:“说一说”——你们都是小小神话故事说书人,比一比谁说的神话故事最动听;“画一画”——你最喜欢神话中的哪个人物,请把他画下来。这样的阅读方式,能让学生进一步走入《中国古代神话》。再如,读完《三国演义》,笔者带领学生开展班级读书会,通过背景听一听、词语串一串、人物猜一猜、计谋对一对、战役图画一画、兵马比一比、诗歌诵一诵等环节,让学生在丰富的分享活动中,深刻感受《三国演义》的魅力。
3.开展读书漂流活动。让每位学生的书“流动”起来,成为整个班级阅读的资源。笔者在班级开展读书漂流活动,让学生将闲置且认为有阅读价值的书和阅读心得体会装进“图书漂流瓶”,并在“图书漂流瓶”上标记好姓名和学号,在班级中按照学号顺序流动阅读。以漂流的方式开展阅读,将学生手中的闲置书转化为班级阅读活动的重要资源,这极大地提高了班级读书活动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同样“漂流”起来。
4.开展“魅力小书虫”的评比活动。“魅力小书虫”的评比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欲望,在评选“魅力小书虫”时采用“三多”评价标准:一多,阅读时间多,坚持每日阅读半小时,包括但不局限于报纸、名著;二多,阅读积累多,阅读后能够对素材、资料等有一定量的积累;三多,阅读量多,至少十天阅读完一本书。用量化的标准来激励和评价学生的阅读,虽然在初始时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但随着时间的积累,他们就会渐渐发现读书的乐趣,品尝到读书的甜头,从而爱上读书。
三、重在知行合一,涵养必备品格
读书不是一个单向输入的过程,读书心得需要表达和分享。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其思维发展。
1.“走进小书虫的家”阅读分享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最完美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实行“双减”政策后,学生有了更充裕的时间,笔者以书香班级理念为纽带,将家校联合起来,开展亲子共读共享共进活动。家长看到孩子打开了阅读的眼界,看到孩子的阅读面变得更加广阔,于是愈发支持班级的阅读活动。由此,笔者将书香教室延伸到书香家庭,开展“走进小书虫的家”阅读分享活动。

“走进小书虫的家”每学期举办10期活动。每期活动10人一组,走进一个家庭,共读一个故事,分享一个话题。活动流程分为下发调查问卷、自由组合报名、统计报名结果、指导家庭设计、开展分享活动、总结宣传报道等环节。记得有一次,小陈同学一家承办活动,分享阅读《寂静的春天》。在这之前,10位报名的同学购买了这本书。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通过沉浸式阅读、茶歇、分享几个环节,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感受到这本环保主题的书带来的震撼——当人们做事的出发点都只是为自身,那么必然会忘记与世界的联系,忘记自己也是自然的一分子,从而肆无忌惮地掠夺、伤害其他生物的利益,去破坏、污染周围的环境,甚至还沾沾自喜地认为赢了……从“小书虫家”出来,学生阅读的步伐并没有停止,自发组成课外阅读延伸小组,有的学生还和父母一起走进田园,调查蔬菜、果树的种植情况等。
这是一个项目式的任务,是《寂静的春天》主题学习的延伸,是开放、实践性的跨学科学习。这样一次“聚餐式”阅读让学生从“知识阅读”转向“素养阅读”,再走向“深度阅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走进小书虫的家”阅读分享活动,丰富了读书形式,拓宽了读书外延,丰盈了读书内涵,形成了读书社群,让家庭、孩子、教师齐受益,共成长。
2.走进文化景点开展行走阅读。五年级的学生开启了四大名著阅读之旅,深入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学生、教师、家长共120余人走进才子之乡“教授村”,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会。在这次大型阅读活动中,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阅读原著、编写剧本、选定角色、反复排练等环节,最终将《景阳冈》《草船借箭》《红楼春趣》《猴王出世》搬上舞台。学生在表演中,赏析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感触历史与文学跳动的脉搏,不但激发出更大的阅读兴趣,提升了阅读理解力,而且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悟,让翰墨书香的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
像这样的读书活动还有很多,我们走进过高新图书馆、滕王阁……从几个人到十几个人,再到超百人的大团;从最初学生读书的零星身影,到如今很多学生埋头共读的美好氛围;从文本阅读延伸至项目化阅读、“行走的阅读”……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身处翰墨书香的学生,每天都在最自然的状态中,享受着读书带来的乐趣。在阅读中,学生原本陌生的心灵会一点点靠近,会逐渐拥有共同的精神世界和相同的文化基因,理解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书香传承,从而真正增强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