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文,提高群文阅读教学实效

作者: 徐邦桃

【摘 要】 群文阅读教学中,核心是课文,据此拓展阅读文本,课文和拓展文本之间具有内在联结性。围绕如何有效提高“1+X”群文教学实效,教师要领会拓展的目的,把握拓展的时机,遵循拓展的原则。

【关键词】 群文阅读 拓展目的 时机 原则

“1+X”群文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一篇核心课文或由课文生发的议题(即“1”),通过拓展阅读课内外文本(即“X”),促进学生深度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教学方法。定好“1”,选好“X”,是实施“1+X”群文阅读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引导学生从核心课文出发,拓展到多篇课内外相关联文本的过程和方法,是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领会拓展的重要目的

1.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教师应围绕核心课文或生发的议题,提供与学生兴趣和生活经验相关的多样化的拓展阅读文本,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其阅读热情,丰富其阅读体验,提升学生与拓展文本互动的频率,从而培养学生持续阅读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培养阅读能力。

2.丰富阅读内容,拓宽知识视野。引入与核心课文相关联的多篇拓展文本,使学生接触到核心文本之外的知识领域,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帮助学生构建更加系统的知识结构,并在必要时向其他领域或更深层次的内容进行延伸。通过有效拓展,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挖掘核心课文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加学生文化积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3.深化文本理解,丰富语言实践。学生借助有效拓展可以在不同的文本之间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深化对核心课文的理解,加深对知识的全面把握和深层次探究,实现对知识的内化和运用。同时,通过阅读丰富的材料,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其写作和进行其他语言活动提供素材和支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能。

4.发展思维能力,促进深度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核心课文进行深入探讨,在比较、分析、归纳中探究核心课文和关联的拓展文本在主题、观点、情感、写法等方面的异同。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独到见解,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和综合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二、把握拓展的最佳时机

1.课前拓展,布置前置阅读,获得初步感知。课前,教师围绕核心课文或议题提出相关问题,介绍背景知识或前置提示,提前布置学生阅读拓展文本,激发学生对核心文章的兴趣,并就相关学习内容获得初步感知,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例如,学习《纪念白求恩》一文时,考虑到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性文体,且对白求恩的事迹知之甚少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推荐的《纪念白求恩同志》《我们时代的英雄》《“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怀念白求恩同志》三篇拓展文本,安排学生根据导学方案要求,在课前先行阅读这三篇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在圈画并复述白求恩感人事迹的基础上,再在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找出与这些故事相对应的语句。这样的活动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丰富和深化学生对白求恩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提前获得对白求恩的具象感知,更清晰地感知白求恩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文本中作者对白求恩精神的相对抽象的评价性语句的理解。

2.课始拓展,勾连旧知,导入新知。课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与核心议题有关联的拓展文本,帮助学生勾连旧知,温故知新,引出对新知识的学习。这种关联可以是主题、文体、文化背景上的关联,也可以与作者或某个知识点相联系。

例如,学习《爱莲说》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教师在课始可先组织这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曾学过的托物言志的文章,回忆它们各自所托之物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学生在回忆的基础上,再进入《爱莲说》一文所托之物、所绘之形、所言之志的学习。如此,学生不仅可以复习巩固“托物言志”这一旧知识,还可以深入理解这一写作手法在文言文中的应用及其独特之处。

3.课中拓展,突破教学重点,化解学习难点。当学生在理解核心课文遇到重难点或出现理解困难时,教师应通过引入相关拓展文本,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突破教学重点,化解学习难点。这些重难点可以是对人文主题的理解,也可以是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思维能力的提升、对写作手法的掌握等语文素养。

例如,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准确把握作者“闲人”中所蕴含的丰富意蕴是教学重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适时拓展苏轼在同时期同地点完成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三首词,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感悟苏轼在经历人生大起大落后的心路历程,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文中月下漫步者内心的澄明与皎洁。

4.课末拓展,适时拓展迁移,促使举一反三。课末在总结回顾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在核心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适时地迁移运用到拓展文本中去,巩固学习成果,促使举一反三,及时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学习《渡荆门送别》一诗,当课堂教学进入尾声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诗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所运用的“主客移位”对写法妙处的理解,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从杜甫的《月夜》、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高适的《除夜作》中,找出运用对写法的诗句并加以品读赏析,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5.课后拓展,延展阅读时空,促进终身学习。课后实施多文本拓展,可以消除由于课堂阅读时间不足、阅读容量有限等因素给学生阅读素养能力提升带来的阻力。在学习完核心课文后,教师可以利用课后作业或者延伸活动,有针对性地推荐相关阅读书籍,鼓励学生继续阅读。这样既保证了课堂教学的紧凑性,又能促进学生养成主动探索知识、持续学习的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学习《再塑生命的人》一文,学生被海伦·凯勒身残志坚、刻苦努力、热爱生活的精神感染。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及时落实“阅读提示”中的阅读内容:“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感受海伦·凯勒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和意志。”

三、遵循拓展的基本原则

1.目标导向原则。有效的拓展需要确定明确的方向和目的。在选取拓展文本之前,教师需要明确所有的拓展活动都应以核心课文教学目标为导向。无论是理解深化、拓展知识,还是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应有清晰的指向性和目的性,这样才能确保拓展阅读活动与核心课文教学目的一致。

例如,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教师应以学习要素“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为核心议题,选取《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为拓展文本,教学中要侧重引导学生学习分析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这一学习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再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教学确立核心议题为“学习描写景物”,围绕拓展文本《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三峡》《与朱元思书》开展的学习活动,都指向“学习描写景物”这个核心议题。

2.关联性原则。教师要设计合适的活动和问题,帮助学生发现核心课文与拓展文本之间的联系,起到补充、拓展或深化对核心课文的理解的作用。因此,教师选择的拓展文本应与核心课文有明确的关联性。这些拓展文本应该在文体、作者、主题、情感、写作手法等方面,与核心课文形成互补或对照。

例如,教师教学《昆明的雨》一文,在赏析品味文章的独特语言韵味时,可关联作者《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我的家乡》三篇文章,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式进行类比阅读,让学生真切感受汪曾祺散文“平淡自然,如话家常,却饶有趣味”的语言风格。

3.层次性原则。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层次分明的教学设计,将拓展文本按不同难度层次分类,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逐步增加拓展文本的难度和深度,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确保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渐拓宽视野,获得提升。

例如,学习《岳阳楼记》一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范仲淹的博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教师根据课文学习目的,设计的核心议题是“观岳阳一楼,品人生百味”,以教材推荐的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陈与义《登岳阳楼》组文拓展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并思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以境界为最上”,几位作者所表达的人生境界,你更欣赏哪一种?这种多文本材料及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充分兼顾不同学生的阅读水平,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4.学生主体原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和主动提问。教师应扮演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对核心课文和拓展文本进行批判性阅读、比较分析,主动探索和发现核心课文与拓展文本之间在主题、观点、情感、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异同,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

例如,学习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把握时代变迁中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师可在教学中以“‘易安’亦难安,‘日暮’归何处”为议题,拓展文本选取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组成群文,在“读归句,明归时”“解归意,寻归处”“探归因,品归情”“悟归心,识归人”等几个赏析、比较、分析的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讨论、互动探究,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

“1+X”群文阅读教学是一项富有突破意义的阅读教学实践,它契合了语文课标对于阅读的期待,是实现群文阅读教学目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1+X”群文阅读教学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扩展,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需要我们促使“1”与“X”产生化学反应,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以及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统编初中语文教材‘1+X’理念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2021/02/774]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三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