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课堂表现性评价实践探索
作者: 杨虹【摘 要】 高中语文课堂表现性评价,是将评价融入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课堂活动中,在课堂情境任务中,运用具体评分规则观察学生言语活动的过程及产生的成果,并以此评价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的一种方法。在语文课堂表现性评价实践中,教师应重视评价内容的多维、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工具多样,反思目前表现性评价的问题,从而提高评价的功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 表现性评价 实践
在课堂教学变革中,“评价任务是检测目标的特殊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建构知识、形成技能的学习活动。它表明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做得如何’,指向学习目标,提供学生学会的证据,展示学生学习的表现”[1]。随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相应的教学评价也更加丰富多彩,表现性评价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谓表现性评价,即“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结果作出判断”[2]。而高中语文课堂表现性评价,是将评价融入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课堂活动中,在课堂情境任务中,运用具体评分规则观察学生言语活动的过程及产生的成果,并以此评价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的方法。
一、评价内容的多维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以问题情境为导向,不仅着眼于语言能力,还整合自主合作、个性化学习等,以学生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强调参与、体验和经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这些都属于评价的内容。表现性评价是“通过客观测验以外的行动、作品、表演、展示、操作、写作等更真实的表现来展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作能力、实践能力”[3]。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学习任务群”的提出,使得语文课堂表现性任务的设置增多,表现性评价的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提到逆向设计,少想教师的“教”,更多思考学生的“学”,尤其在第三阶段要思考评价方法的持续应用。[4]

在这三个阶段中,阶段一的重点在于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考虑学习内容的先后与重点;阶段二根据阶段一提出的学习问题确定表现性任务,重点考虑围绕问题进行设计,呈现真正的问题,要在真实的表现过程中引导学习者作出判断,需要深挖学习者给出这种答案背后的原因和学习者做出这种表现的意图。这里的证据不仅仅是考试成绩,还包括最终的学习形成性成果(研究性论文、摘抄点评、手抄报、书法绘画、自制封面等)、表现性任务(演讲、辩论、表演等)、课堂对话(师生、生生)、学生的自评等。这些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要内容。阶段三强调学习的方式,关注教师采取的行动,给予学习者支架的活动计划与安排。这三个阶段可以让表现性评价充分发挥它的实际作用,避免灌输型和活动型课堂教学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因而在设计表现性评价内容时,教师的关注点不仅仅在于能否体现学生学习情况的题目,更多的是能否展现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性思维的具体内容。

该单元从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课程标准提出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该表格中的评价细目从不同角度和不同能力等方面层层深入展示学生的学习情况,侧重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水平,有形成性结果,如修改语病;有表现性内容,如辨别事实和观点;还有课堂对话,如理性审慎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学生自评为主,体现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特点。
二、评价主体的多元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倡导学生作为表现性评价主体,但是评价主体的地位不仅仅体现在“评”的操作,更要体现在表现性评价设计和制定方面。学生一起参与表现性评价的设计、制定、操作、反馈、修订,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家乡文化生活单元,属于“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其人文主题是“我们的家园”,学生围绕“家乡文化生活”展开学习活动,通过访谈、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人与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深入认识家乡,对丰富家乡文化生活提出合理建议,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应参与活动评价的设计与制定。学生在活动之前分组讨论评价的设计,每组拿出一个评价方案,全班一起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价标准。
评价主体多元不仅体现在学生成为评价主体,还体现在家长、教师、相关专家都可以参与评价。以“家乡文化生活”单元为例,在学生展示活动成果之后,现场通过视频电话连线两位观众。一位是长期从事乡镇文化建设的校友,他肯定了三组学生的努力和研究过程,且研究成果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很好地展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对家乡的热爱。第二位评价者是学生家长代表,对三组的选题意义、学生的成果制作、团队探索、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评价,肯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效果,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学生能够深入研究。最后根据之前集体讨论的评价标准,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网络投票,选出“综合最佳”“团队合作最佳”“创意最佳个人或小组”。
三、评价工具多样
表现性评价中合适的量规设计可以测评学生学习情况,定量和定性结合,细化评价项目,注重使用多种评价工具,课堂才能更有效。“语文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就是指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或问题解决、任务完成过程中,运用评价工具观察学生言语活动的过程及产生的成果,以此评价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状况的方法。”[5]相对来说,表现性评价更适合评价高中语文复杂的表现性任务。
如必修上册《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群文阅读,课堂设计了如下情境和任务: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云参观常州市东坡纪念馆,(播放东坡纪念馆的介绍视频)纪念馆马上要进行改造,现邀请同学们一起参与东坡纪念馆的再设计。
任务一:东坡纪念馆设置了“东坡人生”的展厅,在展厅中有“赤壁泛舟”一栏,读一读“赤壁泛舟”的介绍,请你点评一下这个介绍。
任务二:如果需要补充,请你结合《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这两篇文章对这一栏目进行补充。
任务三:设计栏目其他内容:栏目重命名、周围摆设(植物点缀、图片、相关书籍等)。
任务四:请整理好你的研究思路,给纪念馆写一封建议书,投稿给东坡纪念馆的《苏学通讯》。(课后完成)
任务评价1:“赤壁泛舟”栏目点评。

任务评价2:纪念馆展厅栏目设计。由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参与评价表的制定,根据学生商讨的评价表,最后选出最佳展厅设计。

任务评价3:建议书撰写。这个评价任务有三个层级的评价主体:第一层级是学生,学生自己打分,交给教师;第二层级是教师,教师再选择优秀的建议书推荐给东坡纪念馆;第三层级是《苏学通讯》的编辑,选择合适的建议书进行刊登。这三个层级的评价是不同的,一层比一层的评价要求更高。第一层级的评价是第一步。

不同的评价工具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了不同作用,一方面使教学任务更加集中,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走向更深层次的学习。※
参考文献:
[1]丁丽云.初中英语课堂评价任务设计案例与分析[J].基础教育参考,2015(24):41-43.
[2][3]周文叶.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3.
[4]威金斯,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2版.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16.
[5]林荣凑.中小学语文表现性评价:学理、技术与案例[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3:20.
(作者单位: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