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好玩”的文字 做“好玩”的人

作者: 吴星燕 唐佳瑶

一、漫画导入,初识“好玩”的爷爷

1.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可爱的爷爷,他被称为中国漫画第一人。(出示漫画)瞧,“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种瓜得瓜,吃瓜得灯”。生活中这些毫不起眼的小事,一到他眼里,瞬间就变得可爱起来。

2.出示丰子恺的作品风格介绍。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丰子恺的文章——《手指》。

【设计意图】从形象生动的漫画入手,引导学生感受丰子恺贴近生活、风趣幽默的漫画风格,初步感知丰子恺“好玩”的灵魂,自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感知“好玩”的手指

1.引读第一句。大家今天都带手指了吗?你最喜欢哪根手指?(出示“带”字)作者不说“长”,偏说“带”,用词很新鲜。

2.读学字词。

(1)作者在文中列举了手指可以干很多事,数一数,读一读,做一做。(出示20个动宾结构词语,重点理解手指动作:扶琴身、研脂粉、比兰花指,体会动词的准确丰富。)

(2)手还接触很多事物。(引读:秽物、毒物、烈物,相机理解。)

(3)我们的手也会受伤。(引读:刀伤、烫伤、轧伤、咬伤。)

(4)夸夸我们的手指。

【设计意图】课文中列举了手指做的很多事,并且动词运用准确、丰富,读起来极富节奏感。用读一读、演一演的方法让学生感知本课动词特点,也初步感受手指的灵活能干。

3.概括特点。丰子恺笔下的手指各有什么特点?默读课文,用一两个字词概括。(出示手指漫画图,将手指与其特点一一对应。)

4.明确中心句。平平无奇的手指原来各有特点,难怪丰子恺这样说:“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全文就是围绕着这句话写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找关键词的方法提炼概括手指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初步感知生活中最熟悉又最不起眼的手指在作者笔下像人一样各尽其职、性格各异,令人忍俊不禁,意犹未尽。

三、赏析语言,品味“好玩”的文字

(一)赏析“大拇指”语言

1.浏览第2自然段。说一说大拇指的姿态、性格和作用。

2.赏析段落结构之趣。

(1)师生合作读描写大拇指姿态、性格、作用的语句。

(2)这些内容是怎么连接起来的呢?画出关键句。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

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

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

(3)指读关键句。抓住连接词“实在、却、但”画情节发展图。(相机介绍:欲扬先抑)情节的一再反转增添了课文的情趣。

3.赏读描写大拇指姿态的语言。

(1)思考:哪里写得很有意思?

(2)发现:大拇指长得矮而胖。

(3)揭示:拟人的手法,让语言变得幽默风趣。(板书:拟人)

4.赏析描写大拇指“吃苦”的语言。

(1)概括大拇指做的事。(动宾结构词语)齐读改写后的句子:大拇指是最能吃苦的,他能扶琴身、抵住水、按住血、顶重物、翻书页、揿电铃。

(2)质疑:这样概括与原文相比,哪个更好玩?

(3)细读:抓住关键词句,在让你会心一笑的地方,画个小笑脸。

(4)预设交流。

预设:死力、拼命、用劲。它们都指大拇指力气很大,作者用词丰富。指名三个“大力士”读,教师追问:事情有没有到了要他拼命的地步呢?

小结:作者运用夸张写法形神兼备地表现出大拇指的吃苦耐劳。(板书:夸张)

5.赏析大拇指“吃亏”的语言。

(1)过渡:干活时,大拇指总是冲锋在前,可受表扬的时候呢?有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玩?

预设:抓住“呆呆”“讨巧”“感谢”等词,感受语言的幽默。

(2)想象说话,还有哪些讨巧的事也轮不上他?(要求运用风趣的语言)

举手时,其他四指 ,大拇指却。

领奖状时,其他四指 ,大拇指却。

6.联想:这样的大拇指,让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呢?

预设:清洁工人、消防战士等,他们吃苦耐劳却默默无闻。

小结: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仿佛看到了形象鲜明的生活中的人,漫画式的文字就是这么好玩。(板书:好玩)

【设计意图】本单元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丰子恺语言的幽默风趣体现在情节的不断反转中,体现在多种修辞表达中,也体现在鲜活的用词中。教师基于学情,通过画情节图、比较阅读、想象画面、拓展说话等策略引导学生细嚼慢品,赏析语言,加深感悟,既感受到大拇指吃苦耐劳的形象,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赏“好玩”的文字 做“好玩”的人0

(二)赏析“食指”语言

1.轻声读第3自然段,说说哪些词句让你觉得很有意思。

2.交流预设。

(1)窈窕:写美女的词却用在手指身上,用词鲜活生动。

(2)请:把食指当尊贵的客人来写。

(3)秽物、毒物、烈物,刀伤、烫伤、轧伤、咬伤。读起来有韵律感、节奏感。

3.重点指导品味第四句中的趣味。

(1)全靠,都要:运用夸张的手法,显得食指无所不能。

冒险:仿佛看到了一位勇敢的冒险家,这就是拟人的效果。

(2)重点赏读两处“机会”。

联系生活:生活中的哪些机会,我们绝对不会错过?

过渡比较:那文中食指的“机会”是指什么?(引读“秽物、毒物、烈物”)

体会用词:这是机会吗?这是磨难、苦难和灾难。与之相对应的用词应该是承受、忍受和遭受,课文中却说是“接触的机会”“消受的机会”。这样的写法给你什么感觉?

小结写法:本来十分危险的事情被轻描淡写,丰子恺的文字就是这样特别、有趣。

4.食指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预设:疫情时冲锋在前的“大白”,擅长做复杂细致的技术活的“技术工人”。

(三)总结写法

夸张、拟人等手法能使语言文字变得好玩,好玩的文字背后站着一个好玩的人—— 丰子恺,他总能在平淡的生活中看到别样的情趣。(板画笑脸)

【设计意图】由扶到放,赏析食指描写中有新鲜感的词,其中重点指导学生品读“机会”一词。再通过联系生活、对比阅读等层层剥笋式的方法深入体会文字表达特别的风趣之处。如此对语言文字进行鉴赏,能够让学生在感知作者的写作方法之外,进一步去解读、理解并传承这些文化密码,读懂汉语的丰富意蕴。

四、迁移运用,做一个“好玩”的人

1.同桌互看彼此的五官,选择最喜欢的一个说一说。(用拟人、夸张等方法说得生动有趣。)

2.出示例文,借鉴写法。

3.学生练笔,交流。

【设计意图】语言学习的过程,是让学生从读中悟写,读写迁移,积极主动建构语用的过程。在感知丰子恺言语风趣的“内核”之后,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用上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用幽默风趣的词句来描写熟悉的五官,真正让文字“活”了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平湖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