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核心问题的中年级科普说明文教学

作者: 朱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建立文化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科普说明文篇目总数达到18篇,占全部选文的6%。笔者认为,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应基于文体特点,通过精准的核心问题引领,简化学习活动流程,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层次性与多维性,从而提升教学的趣味性。

《海底世界》是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科普说明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天地间隐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寻找”,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写作目标是“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三者有机联系、互为补充。如何带领学生突破问题的藩篱,减少低效的问题,增加学生的思维参与度呢?

笔者与备课组教师经过两次磨课后,再次研读文本与相关文献,回归学习目标这个原点。第一个阅读学习目标——“知道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学生通过前置性学习与课堂反馈,结合教师精当的点评基本能达成。课堂的重点应紧扣第二个学习目标——“课文是如何围绕一句话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教学聚焦本单元的根本目标与方法,教师在训练学生把握关键信息能力与辩证思维的同时,给学生提供多说多练的机会。

最后,经过调整的教学设计如下——

1.你们见过大海吗?能用几个词语形容大海吗?

2.学习任务一:朗读课文,思考大海的深处是什么样的。

3.反馈“小研究学习单”,请学生上台介绍课文内容与结构。(教师及时点评)

4.一起来感受海底世界光线的奇异。认真听朗读并思考作者是怎么写出海底世界光线的奇异的。(师生分角色朗读,通过语音、语调读出对比。)交流后,学生自由朗读。

5.学习任务二: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么写出海底声音的奇异的。(交流后,引导学生读出声音的奇异。)

说话练习:像小猫一样 ;像闹钟一样,像下雨一样 ;像 一样 。

6.学习任务三:自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么写出海底动物活动方法的奇异的。(列举四种动物)

7.资料补充:经过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调查研究,我国管辖海域记录到了12794种海洋动物。想一想,海洋动物种类繁多,作者为何只选择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和贝类这几种动物介绍呢?(师生交流这几种动物活动方法的独特之处)小组合作读出海底世界的奇异。

8.写字指导。

学习活动设计聚焦“如何围绕一句话把一个意思写清楚”这一核心目标,以一个主问题“课文是怎么写出海底世界的奇异的”统领学习活动。课堂上,七成以上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阅读、思考、表达等语言实践,立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再以任务的形式组织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为话题核心,课堂的价值引领得到了落实。

从目标达成与学生主体性角度来看,这次的课堂教学效果很好,有12位学生进行了思考汇报,其中有7个学生能联系上下文与阅读经验,较清晰地阐述作者的写作思路,给其他同学以启迪。

于永正老师认为,能把一篇文章读得绘声绘色,相当于理解了90%。本次课堂有近20位学生进行了个人展示朗读,8个小组进行了合作展示朗读。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受文本字里行间的精妙与严谨。他们在阅读中思考,在饶有兴趣的思考中理解并记忆,从而达到信息的消化和吸收,并产生自行扩展阅读、表达的愿望,经历了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有潜在的教学价值,教师只有准确辨识其文体类别,依循文体特征教学,才能更好地发挥选文的教学价值,丰富并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经验。

科普说明文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事物和知晓事理,并帮助学生学习说明的方法,促进学生说明文阅读技能的提升,普及科学知识,进而将学生热爱科学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出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紧扣“科学性”“趣味性”,将其与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有机融合,精简问题,以说明文精巧的构思与行文设计主问题,借助有效、丰富、充分的语言实践,以及多元的互动方式,引导学生向语言深处漫溯,体悟一份情怀,发现语言的秘密,感受表达的精妙,进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系统性思维能力。

不同的课堂设计可以与学生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同时发现不同的问题。一个又一个新问题,推动教师的学习活动设计更趋完善,这正是课堂的魅力所在。回顾《海底世界》整个研课过程,笔者认为,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学情是基础,核心学习目标是追求,主问题的设计是思维云梯,多层次朗读及其他语言实践是途径。在正确把握文体特征与写作思路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能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习得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铁北新城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