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整本书阅读任务设计
作者: 张诗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可以看出,整本书阅读和其他学习任务群一样,要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以学习任务的方式来开展。
下面笔者以《爱的教育》为例,探索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任务设计。
一、研读教材读本,发现教学价值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理解内容,获取意义;二是领悟表达,发展语言,即指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取意义,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不同的人读同样一本书,感触也不一样,因此,整本书阅读任务的设计,要求教师深入研读教材读本,从读本中挖掘教学价值,从而确定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内容。
《爱的教育》这本书以日记体的形式,以孩子的口吻来写孩子的生活与思想,表现爱的主题。如何让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获得感动和成长,在不断地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中获得思维的发展,便是这本书的教学价值。于是,笔者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的角度,设计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在阅读活动中,搭建小说阅读的支架,运用预测、猜读、比较、提取信息、图像化等阅读策略,引领学生从多元视角探寻角色形象,发现儿童精神成长的密码,提高其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
二、立足阅读素养,提炼阅读目标
整本书阅读属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跟其他任务群一样,要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以动态的学习方式处理整本书的内容。在制定阅读目标时,教师要以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基础,关注学生的识记、理解、批判与建构等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本学习任务群的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能够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这个总目标基于整本书阅读的综合发展,指向学生的阅读素养。根据学段特点,阅读目标的表述各有侧重。第三学段要求阅读儿童文学名著,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作品的真善美;能够借助图谱,梳理作品的基本内容,并针对作品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交流;能借助故事情节和细节,用口头、书面、表演等方式与同学分享自己整本书阅读的经历、体会和阅读方法。这几个目标,是对阅读素养的具体阐述。
结合新课标要求,以及学生年龄特点,笔者设计如下阅读目标:

三、创设阅读情境,提供阅读场景
真实的阅读情境,能够拓展学生阅读的实践空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成长空间的学习场景。整本书阅读也需要有一个情境任务来统领,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开展阅读探究活动。在进行《爱的教育》整本书阅读任务设计时,笔者以“制作爱的成长纪念册”为情境任务,安排“寻找成长的源泉”“走近挚爱的人们”“聚焦感动的情节”“演绎心路历程”四个学习子任务,具体为从目录入手,初步了解这本书,寻找儿童成长的“源泉”;用人物图谱的形式盘点人物,走近挚爱的人们,感受人物独特而多样的形象特征;举办“感动我的故事会”,和同伴分享精彩的故事,感受人物心路历程和爱的力量;最后把反映人物成长、印象深刻的情节改编成剧本演一演,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分享阅读体验,揭秘儿童成长的精神密码,丰富精神内涵。
有意义的阅读情境,能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沉浸式体验的过程中获得阅读经验。
四、设计阅读任务,推动深度阅读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阅读任务设计,教师要以“做成事”为目标,一体化设计进阶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完成阅读历程。在进行《爱的教育》 整本书阅读任务设计时,笔者在“制作爱的成长纪念册”情境任务的统领下,在不同阅读阶段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任务要求,设计了纵向关联的一系列学习活动。
1.寻找成长的源泉。这个任务属于阅读与鉴赏活动,学生借助“阅读提示”“封面目录”等相关信息,运用“图像化”阅读策略,整体了解并把握故事内容;然后以一个故事为例,习得小说的阅读方法,将学习经验迁移运用到其他故事中,制订详细的阅读计划,开启有效的阅读之旅。
2.走近挚爱的人们。这个任务也属于阅读与鉴赏活动,学生借助人物关系图等阅读工具,运用猜读、“图像化”阅读策略,梳理盘点人物,并选择一个印象最深刻的主要人物,用“人物性格推论策略图”,来推论人物的性格,关注人物成长环境的变化,探究人物成长的历程。
3.聚焦感动的情节。这个任务属于梳理与探究活动,学生聚焦安利柯这个主要人物,借助思维导图等阅读工具,以主人公安利柯为核心,以“爱”为线索梳理展示故事,并从故事情节中初步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接着借助批注、圈画等阅读方法,抓住感动自己的语句走进故事,体会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
4.演绎心路历程。学生只有将自己代入真实的故事情境中,才能表达自己真正的感受。笔者让学生用“讲述”“演绎”“抒写”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分享,学生在整节课中不仅再次深入走进任务,还更加深入研究了小说的特点。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释,进行表达与交流活动,发展了理解与运用语言的能力。
这四个阅读任务,突出了整本书阅读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安排进阶的活动任务,从人物到情节,从场景到感受,学生经历了从阅读到交流再到表达的阅读历程。
五、制定评价量表,呈现阅读成果
新课标指出,整本书阅读的评价要“注意考察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以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和读书笔记等为依据进行评价”。整本书阅读的评价应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表现和阅读后的成果为主要评价对象。笔者借助评价量表、信息技术等手段,采取课堂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戏剧表演、写作展示等形式,从语文知识、阅读兴趣与习惯、阅读方法与策略等方面,对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是否读过,是否读懂,侧重识记和理解两个层级的评价,设计过程性评价量表,可采用星级评价的形式,以自评、他评、师评等多元方式进行评价。阶段性评价关注学生是否达成学习目标,侧重批判与建构这个层级的评价,以开放性和激励性为原则,设计阶段性评价量表,采用汇报展示、分享交流、表演的形式,以自评、师评、家长评、网络投票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阅读感知力、阅读理解力、阅读鉴赏力的考查。阶段性评价关注学生的阅读迁移力、阅读创新力的测评。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任务设计,教师要以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基础,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最终目标,让学生在丰富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完成整本书的阅读,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美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