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意构建让古诗词教学走向明媚
作者: 余斐教师对古诗词应进行多层解读,充分挖掘隐于其中的文化元素,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并从多角度感悟,层层递进,继而营造诗意的文化情境,让古诗词课堂教学圆融美丽。本文以姚朝霞老师执教的《渔歌子》课堂教学为例,从三个方面解析创意构建让古诗词教学走向明媚。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多层解读
古诗词的特点是语言精练和谐,感情深沉丰富。姚老师在解读文本时,有着自己的创意设计,通过四个环节的立体解析,让课堂教学呈现出流畅的线性走势。
1.“诗词有别”—— 导读比异同。教学之初,姚老师从《忆江南》入手,让学生了解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与诗不同,它有固定的词调,句式长短不一。姚老师通过解读词牌名“渔歌子”,导入新课,让学生明白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两者既有联系又有不同,词的妙趣之门由此打开。
2.“词中有音”—— 初读品词韵。初读环节,从读字音、读节奏到读音韵,姚老师抓住词的句式、平仄、韵律特点教会学生初读词的方法,做到读有规律、读有节奏、读有音韵。递进式创意设计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词的别具一格,清新典雅,灵活多变。
3.“词中有画”—— 再读品词味。这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俨然是一幅水墨丹青图。教学时,姚老师由画的角度新颖解读,从“画中景、画中色、画中人”三个层面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再现意境,从而品悟人物渔隐生活的情趣,培养文学审美意趣。学生通过寻找画中的景物、画中的色彩、画中的人,品味画中的情、画中的意、画中的音,最后领悟诗人的“不归情”。
【教学片段1】
(1)画中的景物。
①找出画中的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②观察画面的布局,找出远景和近景,了解作者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
③找出静景和动景,体会动静结合之美。
④引导学生学会用形容词描述景物,如青翠葱茏的西塞山。
⑤调动各种感官,想象画面,连词连句说词意。
(2)画中的色彩。
①“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
交流带“青”和“绿”的诗句,交流其他表示绿的词及相关诗句。
②思考:表示绿色的词有很多,为什么作者偏偏只用“青”和“绿”,能用其他的字代替吗?( 词义不符,音律不和谐)
(3)画中的人物。
①画中人。张志和, 16岁就给唐肃宗写治国良方,后被赐名“志和”,意思是“心平志和”。后因事被罢官,从此再不做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②画中情。师生对比品析《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和《渔歌子》,体会“归”与“不归”。
③画中意。探讨为什么“不须归”。
出示资料: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唐书·张志和传》
④画中音。齐读张志和的心声—— 斜风细雨不须归。
4.“词中有意”—— 比读拓诗境。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读苏轼的《浣溪沙》,以拓宽词的意境。姚老师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词作格式的异同,寻找两位作者人生经历的相似点。
【教学片段2】
(1)拓展阅读苏轼的《浣溪沙(西塞山边白鹭飞)》。
①学生阅读苏轼的仿作《浣溪沙》,比较其与《渔歌子》格式的异同,简单理解词意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出示苏轼自注:“玄真子《渔父》云云,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
②出示资料: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为官期间,他关心人民疾苦。当时,国家动荡不安,他却一次又一次地被贬职……进一步了解苏轼与张志和相通的情怀。
(2)感受《渔歌子》的魅力和影响力。《渔歌子》不仅是唐词宗祖,更是日本词学的开山词祖。
(3)再读《渔歌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四个层面的解读延展了诗词的宽度,丰实了诗词的厚度,让渔父形象有了依托和支撑。课堂设计环环相扣,为学生感悟张志和的内心独白埋好了伏笔。同样,层层深入的梯度解读,也让课堂呈现出空间立体化效应,链接诗词曲画多种元素,使课堂有诗词抑扬顿挫的韵律感,有水墨丹青的画面感,有情怀相通的生命感。创意构建下的文本解读让《渔歌子》在师生的语言中复苏,绽放出沉睡千年的生命力。
二、“别有天地非人间”——多次联想
诗词的语言是有限的,但诗词所表现的意境是无限的。在对《渔歌子》多层解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想象,是把教学推向高潮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渔歌子》这首词虽只有27个字,但它像一幅动人的画卷,蕴含着无限春意。颜真卿曾这样评价这首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在“词中有画”的教学环节,姚老师首先带着学生层层圈画景物,从青山、绿水、青箬笠、绿蓑衣到白鹭、红色的桃花、黄色的鳜鱼,这一切笼罩在斜风细雨中,“青、绿、白、红、黄”五色交织,一幅浓淡有序的水墨画卷俨然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之后,引导学生重点品味“青、绿”两种色彩,从词义和音律两个方面体会作者用词的贴切,并采用 “飞花令”的形式激发学生展开联想,从而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渔歌子》这幅画卷的布局更令人折服——远景与近景、静景与动景巧妙搭配,生动而明亮。在教学中,姚老师从找远近景,到读动静景,有意识引导学生按照这种远近顺序、动静搭配的方式想象画面,说说词意。由词到画,从画想词,“鹭飞鱼跃”“桃红山青”“斜风细雨”,词的景物、色彩、意象,就通过层层联想,变成了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别有天地非人间,创意构建让《渔歌子》从静态的文字符号中解放出来,变成一种鲜活的课堂实践。
三、“道是无晴却有晴”——多元感悟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中的渔父是一个浓缩了文化色彩和哲人情思的形象。那么,如何让学生走进词人内心世界,感悟词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是教学的难点。
课堂中三段资料的出示恰到好处—— 张志和是“精于诗文,精通音律,书画双全”的才子;他是“16岁写治国良方”的“志和”;他也是“因事罢官,隐居太湖”的“烟波钓徒”。在了解作者生平的基础上,再解读“不须归”,学生离张志和的心近了点—— 经历宦海风波,感悟人生无常,唯有山水自然,才是人生真正的归宿。
姚老师引导学生寻找画中人,体味画中情,领悟画中意。姚老师巧妙拓展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掀起了课堂教学的一个小高潮。张松龄是张志和之兄,见张志和不复仕,居江湖,作此词以招弟归。而张志和却以《渔歌子》回应,以明心志。从“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兄弟二人的一问一答间,在师生“且须还”“不须归”的唱和下,学生走进了张志和的内心世界—— 不止为美陶醉“不思归”,更是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 “不须归”,词人形象逐渐饱满圆融。
在学习《渔歌子》的基础上,姚老师带领学生拓展阅读苏轼的《浣溪沙》,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人的心境。从“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到苏轼的“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轻描淡写,绘就一幅超尘脱俗的胜景,写活了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徒”的心境。苏轼用这样的词句与其应和,表达对张志和气节为人的敬佩,也抒发出自己心向往之的感慨。张志和与苏轼就这样跨越时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白。“道是无晴却有晴”,多元感悟的课堂,让人物形象立体饱满,让课堂迸发创造力。
一堂精彩诗词课,一趟诗意文化之旅。姚老师多层解读,多次联想,多元感悟,创意构建让词变成了“一首曲”“一幅画”“一段情”“一份意”,诗词教学逐步走向明媚,学生也真正在课堂上领悟到《渔歌子》流光溢彩的魅力。我们也跟随着走进了这片湖光山色,走进了张志和的诗意内心,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堂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